5月15日至21日是2022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主题为“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北京通过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试点高科技装备智能监管用水、深入校园等地宣传节水理念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9.4%
走进北大肿瘤医院,绿地上用来浇水的粗大胶皮管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孔喷灌。细细的喷头喷出一层薄薄的水雾,既节水又省人力。
北大肿瘤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病患数量多、人员流动大、卫生标准高,日常耗水量不小。“盯紧每个水龙头,盯住食堂、浴室这些用水的重要点位,在技改上下足功夫,是我们节水工作的重要抓手。”医院后勤处负责人宁涛说。除了改变绿化浇灌方式,医院还将1000多个水龙头全部更换为非接触式感应冲洗和脚踏冲洗等节水龙头,极大改善了过去“水长流”的现象。同时引进了酸碱水生产设备,使用酸性水清洗餐具,无需使用洗涤剂,大大减少了食堂用水量。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器具普及应用,目前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9.4%。全市高校公共洗浴等场所全部实现IC卡计量收费系统,市属22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节水改造,改造率超过80%。
智能设备实现秒级用水管理
今年3月中旬,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超声波远传水表智能监控平台一天内接连报警七次,平台数据显示压力和流量均为零,园区出现停水情况。技术人员收到告警信息后,迅速启动应急流程,经过检修,园区供水恢复正常。
实时传输数据、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精准锁定问题……这款智能监控平台是轨道公司节水工作的“中枢神经”。“市面上常见的水表以计量为主,数据传输频次一般为一天一次,但我们的平台能做到30秒一次。”轨道公司企业发展部资产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明志说,“这就像是普通心电图和‘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或时间更长的心电图)的区别,普通设备监测按日以上的周期分析用水变化,‘Holter’却能实现秒级的用水管理。”
“跑冒滴漏”一直以来都是节水工作面临的难点。小流量漏损往往不容易被监测,但聚少成多容易形成大的水资源浪费。精细化用水信息的获得,能够最大限度还原用水实际情况。据了解,远传水表智能监控平台自投入使用至今尚不足半年时间,但已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节省约5000吨用水。
近几年,居民小区也在加快推进节水工作智能化,改造提升节水用水管理平台。目前,全市已累计安装智能远传水表140余万支。
6个层级大力开展节水教育
“同学们,我们校园内有四座人工湖,它们看似普通,却能起到拦截‘天上水’的大作用,每年光收集的雨水就有20多万立方,这些水被用来浇灌我们校园里的花草,可以省下不少绿地用水……”这是北京101中学“节水生态课堂”的内容。
101中学后勤保障中心总务主任程刚介绍,近几年,学校将节水教育融入德育教育,请节水专家讲解水资源现状,开设科学实验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污水处理再利用过程,开展“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等,将惜水的“种子”撒进学生们心里。
近年来,北京市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宣传周等关键节点,从市级、区级、属地街乡、社区(村)、物业、居民家庭等6个不同层级开展宣传活动。辐射带动全社会形成节水、护水、爱水、惜水的良好风尚,让节约用水真正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