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时间:2021-10-16 16:5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郑青亭评论:0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于10月14日至16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举行。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10月12日,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占全球的24%,而且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电子商务带动全球贸易增长,交通运输系统在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比以往更关键的作用。本次大会以“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旨在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目标提供更多动力。

  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我们必须对所有交通工具进行脱碳,以便到2050年在全球实现净零排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了可持续交通转型的当务之急:到2040年,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的生产;零排放船舶必须是默认选择,并在2030年前面向所有各方商业化,以便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的零排放;航空公司现在必须开始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以便到2050年将每位乘客的碳排放量减少65%。

  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兼大会秘书长刘振民说,“努力加快交通部门的可持续转型,对于减少造成气候影响的排放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计至关重要。在北京举行的可持续交通大会将加强我们对交通的关注。全球在交通领域的共同努力可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虽然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驱动力,并为人们提供了获得就业、医疗卫生服务和上学的机会,但交通系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使用全天候道路,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包括处于特殊情况的国家。在非洲,4.5亿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仍然无法接触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除此之外,道路交通伤害是15至29岁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虽然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从2015年的130万辆增长到2018年的510万辆,但可持续交通在全球的推进仍然缓慢且不均衡。世界银行数据表明,考虑到车辆、燃料、运营费用、因拥堵造成的损失等全部运输成本,到2050年,全球向可持续交通的过渡可以节省70万亿美元。同时,提升道路可及性可以帮助非洲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并在2030年前创造一个价值1万亿美元的区域粮食市场。

  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

  大会官方网站10月14日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指出,如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颁证运输机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长度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已覆盖92%的地级市。

  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

  当前,中国初步形成国际物流主通道网络,已开通泛太平洋、欧洲、泛大西洋、亚太、东南亚及南亚等集装箱航线,以国际海运、航空货运、铁路联运为主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海运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国际海运航线往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海运船队规模达到3.14亿载重吨,注册海员数量为80.8万,海员规模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货运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民航完成国际货邮运输量223万吨,2016年至2020年,国际航空货邮运输量年均增长6.7%。国际铁路联运产品基本稳定,成为国际货物交流的重要选择。

  “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各国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赢。”习近平表示,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规则和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基本形成

  截至今年8月,我国已同172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在疫情期间,中国同很多沿线国家建立了畅通货物流动的“绿色通道”并努力改善陆、海、空多式联运方式,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指出,接下来,中国将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交通互联互通网络,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国际铁路合作项目已取得重大进展,亚吉铁路、蒙内铁路、拉伊铁路、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建成通车,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扎实推进。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中吉乌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正在积极推进。

  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4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4个城市,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560亿美元。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2021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1232万件、9.6万吨防疫物资。

  我国与周边国家公路联通加快推进,昆曼公路、昆明—河内—海防高速公路、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全线通车,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完工,“双西公路”(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建设稳步推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与19个国家签署了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蒙俄、中吉乌、中塔乌、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中越实现国际道路直达运输试运行,国际道路运输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

  在海运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与6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海运服务覆盖沿线所有沿海国家。与27个国家(地区)签署船员适任证书认可协议。与新加坡签署船舶电子证书谅解备忘录,便利船舶通关,引领和推进电子证书在全球航运业的应用进程。共同开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设和运营。

  在航空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128个双边航空运输协定。截至2020年底,中国航空公司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尼泊尔、马尔代夫、柬埔寨、赞比亚、津巴布韦、多哥等国实施机场升级扩建项目。

  (作者:郑青亭 编辑:张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媒体信息
天天快报
每天新鲜内容播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