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反映中国共产党早年创立历程以及当代党员楷模的主旋律影片集中上映,从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到基层党员们勇战疫情的面貌,形成了今年独有的“七一档”,且手法和视角上显出更加“年轻化”的趋势,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
7月1日,两部“建党百年献礼之作”《1921》和《革命者》同步上映。由黄建新、郑大圣联合执导,余曦编剧的《1921》上映首日就收获8157万元的不俗成绩,截至记者成稿之日,累计票房已达2.13亿元,暂列票房榜第一。而由张颂文主演的《革命者》,作为首部聚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主旋律影片,则大胆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以李大钊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重塑守常先生的光辉一生。影片首映当天以1557.5万元票房位居榜单第二,仅次于《1921》。除了对早期党史的回顾,对当代党员的歌颂也是今年“七一档”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上映半个月的《守岛人》再现了“感动中国”的守岛民兵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真实故事。目前《守岛人》豆瓣评分7.4,累计票房达7456.6万元,是同类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成功尝试。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均获得较高关注度与票房,创作者们在坚持宏大视角和历史观的同时,加入更多年轻化、市场化的元素,塑造更为鲜活的人物,注入更人性化的情感表述,进而获得年轻观众的欢迎。此次,记者聚焦《1921》《革命者》《守岛人》三部影片,探究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美学。
■ 《1921》:回望百年前了不起的青春
7月1日,由中宣部电影局、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点影片”《1921》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
一个世纪前,陈独秀和李大钊一南一北,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传播给大江南北的进步青年。1920年2月,作为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思想先驱,“南陈北李”于前往天津的骡车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自此传为佳话。1921年,葆有共同初心与信仰的热血青年相聚上海,他们冲破重重阻碍,创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正青春!”《1921》以一段家喻户晓的建党历史为基础,以全新视角聚焦百年前青年的时代使命,再现了“先辈少年时”的筚路蓝缕。
曾打造过“大业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多部主旋律力作的黄建新导演坦言,再拍建党题材影片希望能有新的突破:“十年前拍过《建党伟业》,这次再拍建党题材的作品,很想有不一样的表达。我们筹备五年,做了无数的史料挖掘工作,捕捉我们想要表达的那些先辈身上的个性、理想、信念,让他们不再是符号,而是具体的人。我比喻我们这次创作就像在迷雾中寻找一盏灯,这盏灯就是百年前那些鲜活的年轻人,我们跟大家一起,朝着光走过去。”
此次在电影《1921》的创作上,黄建新更关注人物“心灵”,努力去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最终选择从“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创新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这一次我们把重心聚焦在人物,从1921年先辈们的个性、生活习惯、表达方式,一点点展开,比如一开始毛泽东在洗衣房‘工读互助’的形象,他们和我们年轻时一样,在建党过程中不断奋斗。”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团队花费四年多的时间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走访了日本以及欧洲多国的早期革命发源地,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影视化表达,采取国内来自五湖四海、背景迥异的代表会聚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欧洲反共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日本警方对来沪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三线并行叙事的创新尝试,并加入谍战、动作等元素尽可能丰富故事的可看性,拓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广度”。
联合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大圣表示,当前主旋律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如何把同题材故事拍出新意,无疑是主创人员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此次影片《1921》所尝试的国际化视角无疑就是最大的创新。在他看来,影片增加谍战、动作等元素,会让故事更精彩好看,加之与全球化语境有所呼应,相信能引起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
同时,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等上海石库门老建筑,在上海长大的郑大圣眼中,这样对史实细节的精益求精是必要的:“黄建新导演在片场反复重申,‘大事不虚,小节不拘’,所以为了尽可能去再现和还原历史‘现场’,我们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复刻搭建了包括各种历史原址的石库门建筑群落,甚至连砖头都是手工铺就,呈现自然错落的起伏。”无论是重建历史原址,还是狠抓历史细节,都彰显出《1921》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在充实影片“厚度”上的匠心。
在演员方面,除陈坤和李晨两位实力派演员饰演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重要角色外,导演黄建新还选择了黄轩、窦骁、王仁君、王俊凯、韩东君、刘昊然等众多青年演员饰演参加中共一大的中国代表,据悉,影片总计有百名青年演员加盟。在黄建新看来,1921年许多参与、见证开天辟地的都是青年人,选择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演员来出演历史人物,“因为那种‘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的状态,那种青年眼神里清澈的光芒,那种不加雕琢的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感觉,是同龄人才能由衷散发出来的”。
黄建新表示,影片《1921》将以崭新的主旋律叙事回望百年前了不起的青春,“希望通过我们的创作,让更多青年了解那段历史,也希望能让他们产生一些思考,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青春是更有意义的,思考作为年轻人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 《革命者》:实验性的浪漫史诗影片
7月1日,与《1921》同步上映的还有《革命者》。《革命者》由知名导演管虎监制、青年导演徐展雄执导,梁静任总制片人,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领衔主演,彭昱畅、韩庚、李九霄、白客、秦昊、于谦等特别出演,是首部聚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革命征程的浪漫史诗影片。
影片展现了李大钊从入狱到英勇就义的壮烈历程,通过李大钊好友陈独秀、妻子赵纫兰、学生毛泽东等不同人物视角,以及一个个鲜活细节,呈现作为挚友、丈夫、良师等不同身份的李大钊形象,彰显其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他的一生有太多波澜起伏,常规的电影叙事无法完成,”监制管虎解释:“我们希望从不同人的印象和观感中来描述他。”
作为弘扬革命精神、讲述革命故事的主旋律题材影片,电影《革命者》大胆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以李大钊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在1912—1927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不同革命阶段的数个高光时刻:1919年的《北京市民宣言》、1924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的“五卅”大罢工、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27年4月28日的英勇就义……这些意义深远的历史瞬间从沉睡近百年的文献资料中苏醒,铭刻下李大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踏上革命征途的珍贵足迹,让观众跟随镜头亲身感受那个动荡不安却又热血激昂的时代,体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赤诚之心。
导演徐展雄表示,影片大胆采用不一样的呈现手法和叙事方式,希望能够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为确保影片细节真实可靠,该片创作团队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在挑选演员时既要求“神似”,也追求“形似”,努力使人物呈现更具说服力。“通过生动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李大钊的伟大理想,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中饰演李大钊的,是在众多作品中奉献过教科书级表演的实力演员张颂文。在人物塑造上,他和管虎不谋而合:“演李大钊,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革命者、才是伟人。”但张颂文也坦言,饰演守常先生令他内心十分忐忑:“我觉得我不可以用我的表演技术去塑造李大钊,如果我用了,我是对不起他的。所以这一次表演里,我只试图理解、走近他,我可能只触碰到了一点点,我没有他伟大的人格和事业,我只有决心。”
近年来,通过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网络渠道来回望革命历程,回顾先辈足迹,已成为当下青年的爱国新潮流,作为电影《革命者》的总制片人,梁静表示:“这部电影不只在致敬百年前的革命青年,更在激励当下的中国青年,我们不希望重复过去的传统叙事,我们需要打破自己的边界,重新去创立一种跟当今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对此,管虎认为主旋律电影其实就是主流电影:“主旋律创作,其实更多是主流电影创作,主流就是大多数人价值观,需要让影片能跟各圈层观众打交道,尤其是当下年轻观众,如果停留在传统人物传记片因循守旧的拍摄方法里,会很艰难。所以我们采取一种非常规的、实验性的、多侧面的手段去完成这部作品。”
对于创作初衷,导演徐展雄说希望《革命者》能够打动当代的年轻人,将李大钊的精神继续传承。“现在很多人说‘躺平’、说‘内卷’,李大钊先生面对困难,克服了、超越了自己的弱点,甚至为此牺牲生命,才最终达成了理想与信仰,我希望这样的精神能鼓舞更多的青年。”
■ 《守岛人》:真诚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6月18日,根据“人民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感人事迹改编的电影《守岛人》正在全国热映。自上映至今,影片凭借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打动一批又一批走进影院的观众,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展现出一部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广泛影响力。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岛上缺食淡水少、石多泥土少、飞鸟不做窝、台风时常扰……这座海中央的小岛见证了王继才与王仕花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也见证了一场长达32年的坚守。
1985年部队撤编后,开山岛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起初王继才也不愿呆在岛上,岛上无水无电,蚊虫极多,孤单一人,陪伴他的只有三只狗,墙上的一个个“正”字透露了他迫切想与亲人团聚的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继才也渐渐打消了下岛的念头。妻子王仕花为了陪伴丈夫,也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来到了开山岛,一句“你守岛,我守你”是她对丈夫最深情的告白。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这座小岛上整整守了32年,2018年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189本日志、368面挥舞过的国旗,是他留下最宝贵的遗产。如今,王仕花仍然经常一个人守在岛上,“她常说老王没走,老王还在开山岛上,她要继续守着。”于是就有了电影结尾那一幕:王仕花独自升旗,在日出的光影下,眼前出现了王继才的模样,他笑着对妻子说,“花,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
曾执导过《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多部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国家一级导演陈力此次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执导电影《守岛人》,自电影《守岛人》上映以来,观众好评如潮,其艺术手法、拍摄技术也受到高度评价,被众多电影专家学者称赞为“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对典型人物和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进行了平实、真实的艺术再造,内化于心、外化于情,树立起平凡而崇高的叙事美学新标杆”。
但在陈力看来,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真诚,“你真诚地深入生活,去捕捉细节,它打动你了,你就能打动观众。”
在正式开拍前,导演陈力多次带领主创团队登岛体验生活,她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上岛采风时见到王仕花的情形。那天雨雪交加,雾气弥漫,船还没到岸边,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着特训服的弱小身躯在使劲摆手,“上岸之前,船老大把绳子啪地扔上去,她很熟练地接过来把船固定住,然后一把拉住我的手,这只手让我感受到了她那32年的沧桑。”
岛上环境的艰苦程度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暴晒、大雨、晕船等等意外状况,让刘烨、宫哲、侯勇、孙维民、张一山、陈创等主演们以及剧组所有工作人员吃尽苦头,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守岛的艰难与坚守的伟大。
但这些在王仕花眼里都不算什么,“王仕花在和我聊天的时候,她没有说这32年如何艰辛,而是一直跟我聊她和王继才之间的爱情故事。她总说她家老王如何如何。‘他守岛我守他,他守国我守家’。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长达32年的坚守,他们靠的是什么?我觉得是靠他们对开山岛的深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彼此之间的深情。”陈力说,经过多次实地采风,越来越能理解王继才扎根岩石、坚守海岛的强大力量,也让她越来越坚定要把英雄人物表现好,把英雄精神传播好的责任。
如果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诚,那最能震撼人心就是真实。拍摄时,剧组按照开山岛的结构,在取景的岛上“复制”了真实的房子,移植了真实的树,全程主要采用实景拍摄。取景地的天气也非常恶劣,就连遇到六级台风也算是“好天气”,所有人作业都要穿上救生衣,拍摄设备经常被弄潮,剧组带着三四台备用机器随时准备更换。第一天拍摄就遇上暴风雨,那时拍摄的正是影片第一幕,王继才在台风“白鹿”带来的风雨中爬上灯塔。陈力表示,《守岛人》95%以上都是实景拍摄,演员在真实的自然风浪中拍摄这部影片,“虽然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心里始终装着王继才夫妇,大家是在用王继才精神拍这部电影”。
片中,王继才边打牌边拍虫子,身上满是被叮咬的疤;一家人上岛时会带着泥鳅放进收集的水里,因为泥鳅可以吃掉虫子,净化水质;浓雾中灯塔不亮,王继才一家人使劲敲打铁盆子,提醒过往船只避开暗礁……依托真实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影片自然地搭建出这对夫妇的守岛岁月。
更加直击人心的段落,同样来自夫妻二人的真实经历。王仕花上岛后,在一个无法通航的暴风雨天临产,孩子是毫无经验的王继才亲手接生的;在岛上,无论天气如何,夫妻二人每天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以示守卫祖国领土的决心……这些剧情令人动容,无声诉说“守岛就是守国”的情怀。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在观看过影片后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它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启发作用、很有分量:“一对夫妻在这个地方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小小的一部分,但他们仍然能够感动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这部电影非常有意义!”
在谈到影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时,张颐武教授说道:“片中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看到所有的船向他们致敬,我们知道,那些船将会航向更远的地方,航向中国年轻人所说的星辰大海。而开山岛正是星辰大海之路的启航之地,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座岛、这个家园永远有人在此守候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