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之境外办学机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全球五大洲158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面向数以百万计的各国朋友教授汉语。”在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卫看来,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的大门不会关闭,国际中文教育的大门也不会关闭。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刚刚迎来一周岁生日,并正式授权新建4所孔子学院、授权3所孔子课堂更名为孔子学院。这也标志着孔子学院的管理、运营模式完成了一次转型升级。
记者获悉,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进行品牌运营、中外合作机构作为办学主体、外部合作伙伴提供资源支持,如今的“孔子学院发展生态圈”已经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这是自2004年建立以来,孔子学院最大的一次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已有16家单位捐助善款物资支持孔子学院运作,募资总额超过6500万元人民币。
在全球中文学习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五位孔子学院中方合作机构的负责人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们眼中的孔子学院转型发展之道、中外合作推进中文学习教育之道。
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作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品牌的统筹管理和运营方,主要负责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品牌的整体管理和运作,募集资金为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中外双方合作机构是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主体,承担具体的运营管理工作。
孔子学院新建申请改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批复,合作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在沈阳师范大学校长郝德永看来,建设孔子学院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规则、基本原则始终如一,改变的是办学主体的具体职能。
郝德永说,孔子学院的教学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学任务更重、标准更高,尤其是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一些特色项目建设方面,需要学校自主设计、自主规划。学院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要在如何办出优势、办出特色上进行深度思考。
“我们在选人用人,比如中方院长的选配、中方骨干教师的选择,要更加强调专业化、强调高水平。所以在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化队伍建设这方面,需要有一个新的定位。”他说。
据基金会介绍,目前全球已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获得基金会颁发的品牌授权书,总体运营良好。专家认为,由民间基金会运营孔子学院的品牌,调动中外社会各界对中文国际传播的积极性,有利于孔子学院更好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对中文的学习需求在持续增长,一年来已有60多家中外机构向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表达了申办新孔子学院的意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焦方太认为,打造孔子学院的品牌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涉及质量提升、质量评估等诸多工作,包括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孔子学院之间、孔子课堂之间的各种协作等,以实现品牌化的转型和提升。
“全世界的朋友,不管哪个行业,一想到学中文,他就会想到有孔子学院这个品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焦方太说。
在课程设施、师资力量、品牌经营的背后,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办学经费。兰州交通大学校长李引珍说,根据中外合作机构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每年要向孔子学院提供运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管理、教学人员的薪酬,开展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更重要的是,资金要用于提升外方本土汉语教师的能力水平。中方学校也将支持外方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期提供专项奖学金,资助他们来华研修。
兰州交通大学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刚刚获得基金会授权。李引珍也表示,学院将积极申请基金会有关项目资金,提升本土汉语教师水平、打造孔子学院特色发展。向与孔子学院合作的外部伙伴进行资金筹措也是一条路径,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除了新建孔子学院,已有的孔子课堂更名为孔子学院也需得到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的授权。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杨春指出,从独立的孔子课堂“升级”为孔子学院,是对中外双方合作、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肯定。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近期授权了3所孔子课堂更名为孔子学院,其中即包括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与韩国大教集团携手设立的“彩虹孔子课堂”。不同于中外高校间的合作模式,这是目前唯一一家与外国企业共同举办的孔子学院。
谈及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主任杨洪表示,运行模式有所不同,资金可依靠合作企业支持;教学对象覆盖广,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年龄段;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进行。此外,外方合作企业还可以自编适用于不同范围的教材,着力培训选拔本土汉语教师。
“外国企业扮演的角色,俗话说就是‘既是导演又是主演’。”杨洪也指出,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非常适合目前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