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期望心灵手巧,祈盼爱情美满,美好的期望和对幸福未来的祝愿伴随着七夕节流传千年。
七夕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小儿节。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七夕之夜,手执丝线,趁月光连续穿过多孔针,穿过越多越好。
>>晒书晒衣:七夕还是古代的“魁星节”,同时也是个抓住夏天尾巴晒书的日子,古书记载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即把书摊在太阳底下暴晒,“晒书无蠹”也是一种风俗。在汉代,七夕还要晒衣服。当时的七月初七,豪门富室借着在这一天晒衣服来显摆自家的绫罗绸缎。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石榴驱虫防疫:相传北宋景佑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当时名医吴夲倡导大家七夕那天购食使君子、石榴来驱虫。因为石榴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果实能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用石榴花泡水洗眼可明目。
>>拜织女: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围坐在桌前向织女星默祷,默念自己的心事。
>>洗发: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女子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