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山屯古街道。 周燕玲 摄
贵州安顺9月22日电 题:贵州建筑师:传承古老建筑“修缮”技艺 唤起人们记得住乡愁
作者 周燕玲
办摄影展、出书、拍电影、成立工作营……贵州“70后”城市建筑师越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唤起更多人关注和保护古老的村寨。因此,外界给越剑一个新称呼——“乡村修复师”。
越剑在中秋假期期间来到位于贵州安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查看一栋老屋的修复进展。一到施工现场,他便忙着与3位上了年纪的匠师,讨论排水沟的去向和石料的砌筑方法。
“这里将会修复成一个艺术家驻地工作室,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站在一堆石料旁的越剑告诉记者,因房屋糟朽严重仅保留地基和两面石墙,拆下来的旧石板、旧木板会重新利用起来。
图为越剑在云山屯工作室工作。 周燕玲 摄
图为云山屯。 周燕玲 摄
2021年是越剑在云山屯修复老房子的第八个年头,因母亲是安顺屯堡人,越剑对其有着特殊感情,常年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越剑从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开展云山屯建筑特质的田野调查。
走进建于明初的云山屯,古树成荫,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踩在光滑的石板路上,似乎有着“移步天街梦江南”之感。
上千人居住的云山屯仅剩不到百人留守,让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寨显得格外静谧。2012年,越剑在云山屯拍电影取景时发现,村里无人居住的老屋因常年风吹雨淋而破败不堪,修复老建筑的想法便就此萌生。
“当时专程拜访‘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希望能找到让城市人介入乡村去修复老建筑的一种路径。”越剑说,在阮仪三教授的帮助下不仅去到法国参与古堡修缮,还发起成立了屯堡工作营。
图为志愿者参与老屋修复。 受访者供图
图为外国志愿者做木工,参与老屋修复。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要来修老屋”“修复的目的是什么”……工作营成立之初,越剑常常会被当地村民问及这些问题。他给出的回答是:想让后代能够知道爷爷奶奶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并记住乡愁。
作为中国第4个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修复的第一栋民居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黄家院子,当时不仅有20多位中法志愿者参与修复,还邀请当地匠师参与其中。
越剑坦言,成立工作营的目的就是让公众参与古建筑修复,“就地取才”选用当地匠师参与,不仅可以传承匠师技艺,还让他们得到一门生计助力乡村振兴。
讨论设计方案、砌筑石墙、铺设石板……中法志愿者与当地匠师一起,使得曾经破败的黄家院子采光通透,一层修复为研学教室和工木坊,二楼则布置为展厅和交流室。
图为云山屯工作营修复的老屋。 周燕玲 摄
图为村民回到云山屯修缮老屋开咖啡馆。 周燕玲 摄
“修复过程中秉承修旧如故的理念,希望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记忆。”越剑说,工作营在云山屯修复了3栋民居,同时还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房屋修缮。
从2014年起,每年夏天越剑都会在乡村修房子,2021年他在贵州省博物馆“修起了房子”,由他担当策展人的《考·工·记——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创生展》,近期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
博物馆内展示的“穿排亭”,是越剑从云山屯运来的废弃木料,由当地匠师到博物馆现场搭建而成。展览现场266张照片、7个房屋模型以及45件传统木匠工具,不仅展示了老屋“修缮”技艺,也唤起不少人的乡土记忆。
图为民众参观《考·工·记——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创生展》。 周燕玲 摄
图为展览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 周燕玲 摄
“我们其实是在做样板,更多的是希望村民能自发地保护和利用老屋。”越剑说,不少搬离云山屯的村民又回到了山上,自行修缮自家老屋,还开起了民宿、咖啡馆……
8年来,先后有来自法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257名志愿者,对贵州9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传习。期间,志愿者不仅拜当地匠师为师,还学习当地非遗文化、举办乡村音乐会等,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
“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建筑,也在修复乡愁人心。”越剑说,工作营不仅是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沟通东西方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