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月1日电 题:如何让所在国民众“听好中国故事”?
——专访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
中新社记者 陈悦
中国作协发起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于9月初在北京成立。长期推动马中文学交流,近年来在马致力推动“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独家采访时认为,文学联盟的成立将促进“丝路文学”交流,这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更大发展契机,也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译作打入各国当地社会、主流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近30年来推动中国文学马来文翻译工作的经验,吴恒灿分享了对中国文学作品“跨出华文圈”,让本地主流社会民众“听好中国故事”的体会。
资料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街道。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您领导汉文化中心和译创协会将中国文学作品成规模翻译为马来文。中国文学作品走进马来社会、马来读者的历程如何?
吴恒灿:早期马中之间文学交流主要在华人社会,采用媒介语是中文,是中文与中文在两国间交流。上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和译创协会开始有计划地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马来文,这在马来西亚中国文学作品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坦率地说,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向马来主流社会,我们最初也没有把握。考量到当时的马来主流社会才开始接触中国,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还不了解,我们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故事比较容易被马来读者接受和理解。因此,《白蛇传》成为我们翻译的首部作品。
事实证明,《白蛇传》在马来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当年畅销书。不少电台、电视台都请我去座谈《白蛇传》。我清楚记得,在一次电台座谈中,有马来听众打电话进来,“愤怒”地谴责法海“多管闲事”,这说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不同文化、不同族群民众共通的。此后,我们又陆续启动“四大名著”、《聊斋志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典文学作品的马来文翻译工作。
马来主流社会对中国古典作品熟悉后,我们开始翻译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逐渐为马来社会普遍接受,越来越多马来民众有了解中国的愿望,中国文学作品马来文翻译由此进入一个高潮期,无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创下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料图:中国国家京剧院传统京剧《白蛇传》演出剧照。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中新社记者:经过30年的翻译、推介,中国文学作品在马来社会接受度如何?
吴恒灿:从《白蛇传》开始,马来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起步不低,此后更是愈来愈深,愈来愈广。
今天,中国文学作品已走入马来西亚中小学教育中。《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马来语版被各族裔学生搬上舞台,举行过全国性演出观摩赛;近期翻译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也已在马来西亚中小学举行了经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性读书分享会,吸引了广泛参与。
同时,近年来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负责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参与者越来越多,疫情下,马来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不减。马国民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愿望日增,离不开中国文学作品对马中文化交流、马中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
资料图:马来西亚吉隆坡街景。Sipaphoto版权作品 禁止转载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马来社会的重要领军者,30年实践过程,您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吴恒灿:中国文学作品走入马来社会的30年,我们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总结而言,就是这些优秀中国文学作品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就要注重“用当地人的说法”说中国故事,帮助当地民众“听好中国故事”,这才是完美的结合。
首先,翻译过程要注意“接地气”“本土化”。比如,把《红楼梦》里面很多诗词,用马来西亚传统诗歌“班顿”的形式翻译出来,能大幅拉近与马来西亚读者的距离,使他们能充分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美好意境。
其次,翻译并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入马来社会,最终目的是促进马中文化交流、民心沟通。一部作品翻译完成,工作并没有结束。作为投身马中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我们还需进一步组织读者会进行分享,并推动它们改编为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我们用马来历史故事人物和《三国演义》人物比较,把《红楼梦》里丰富多彩的食物和马来当地食物比较,让马来读者对这些作品以及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次,翻译的题材和内容要因时因地不断更新,要主动了解当地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兴趣点,并根据其兴趣挑选合适的作品进行翻译和推介。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受到世界瞩目,越来越多马来青年希望了解中国青年在这个时代大变革中的故事、想法。我们恰逢其时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颇受马来青年的欢迎。
资料图:首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马来西亚赛区决赛在线举行。中国驻马使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马来西亚翻译工作者的这些经验,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走入其他国家有无可借鉴参考之处?
吴恒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多国家中,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曾经像马来西亚一样,更多体现在当地华人圈。但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国家的主流社会民众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品作为反映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肯定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读者欢迎和需要。
马中关系一直保持良好,两国交往愈加密切,各方面联系日益加深,马来西亚又有成熟的华人社会和众多多语种人才,从而易于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翻译队伍,这些都是在马来西亚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跨出“华人圈”,走进主流社会的良好基础。
我想,中国文学作品在走出华人圈、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双向反馈”,按照各国实际情况来推动,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深、越走越实。
不同作品在各个国家接受程度不同,要寻找适合在当地推广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这方面,马来西亚有成功经验。我们通过多年交往,同众多中国出版社建立了密切联系,当了解到马来读者关注点后,我们会请中国出版社联系帮忙提出候选作品,而不是大海捞针、无的放矢。近年,“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社会愈发受到重视,这也促使“丝路文学”成为我们翻译出版的新的重要方向。
此外,网络文学也可以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新增长点。就我了解,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成为马来民众网络音乐、网络视频之外的又一爱好。中国网络文学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也已在海外读者中建立一定口碑,如何系统性地推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走向海外,亦值得思考和尝试。(完)
受访者简介:
吴恒灿,现任马来西亚教育部国家语文局董事部董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会長、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长。马来西亚著名语文学者,长期致力马中文化交流工作。尤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领导马来西亚翻译界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作品系统性翻译为马来文,包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现代中国文学、社科文献等,目前陆续翻译推出的作品已逾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