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人儿路上走,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与山西的东部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同。19世纪中叶,山西梆子也就是现在的晋剧传入井陉。井陉人酷爱晋剧,从而使其派生为井陉晋剧,成为河北一个新剧种。2011年,井陉晋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井陉县晋剧团开展“传统戏曲唱乡村”巡演活动,把群众喜爱的家乡戏送到家门口。
7月17日傍晚,井陉县西高家庄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广场上已摆好了几排长条椅,陆陆续续有村民前来“占座”。八点半,天已完全黑下来,随着戏台的喇叭里传出开场锣鼓的鼓点,戏台下已是座无虚席,除了自带马扎板凳的,还有就地坐在电动三轮车上的……井陉县晋剧团“传统戏曲唱乡村”巡演活动当晚的演出正式开始了。
晋商东移沟通戏路
晋剧是山西省地方戏的代表性剧种,发祥于山西省中部,新中国成立之前名为“山西中路梆子”,俗称山西梆子。
据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山陕商业贸易向河北延伸。出于生意拓展需要,晋商便把家乡的梆子戏引进所经营的地方以此取悦顾主、壮大声势,多为店庆“打彩”(促销)、庙会礼神、年节助兴的压轴戏,也称唱“大戏”。这种以唱功见长、文武带打表演的“忠孝伦理、节义操守、善恶报应”故事情节戏,很快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其忠孝节义、弃恶从善的教化,不仅观众喜爱,也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晋剧主要通过与山西接壤的核桃园、南峪、凉沟桥、障城沟、测鱼五条通道传入井陉。1850年,核桃园村的吴喜昌回村教戏。他八岁到山西平定县一个晋剧娃娃班学戏,业成出科后在平定州唱戏,闲暇之余将平生所学传回村里,从此晋剧在该村传承。这既是井陉民间较早的戏班,也是山西中路梆子戏井陉本土化的开始。
井陉本土戏班的出现,引发了戏剧爱好者学唱山西中路梆子的狂热。咸丰初年,山西中路梆子迎来盛期,随着中路梆子戏脉急剧向东蔓延,晋中资深名角应邀或迫于生计先后弃唱改教,来到井陉“打戏”,众多古老剧目靠艺人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南障城戏班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戏由昔阳艺人“小眼”传教;大小梁江戏班建于清末,戏由平定张庄艺人“锅底旦”传教;杨庄、柿庄、王邦、罗峪戏班均建于清末,分别由昔阳艺人“小眼”、平定艺人“锅底旦”、榆次艺人“万人迷”传教;常坪戏班建于1890年,戏由晋中艺人“疙瘩黑”传教;台头戏班建于19世纪末,由晋中艺人张来喜传教;微水村戏班(新乐会)师承晋中艺人,建于清末;凉沟桥下的洪河漕、石瓮等村与山西盂县相连,最初戏由山西雁北艺人所教,唱的是北口调(北路梆子)。光绪年间,晋中艺人任申申落户井陉洪河漕教戏,石瓮村也请了平定艺人春成教戏,都改唱中路梆子(晋剧)。
相关史料显示,晋商东移繁荣了商路也沟通了戏路,井陉人与晋中民众共同分享这个派生剧种。
井陉县晋剧团常年上山下乡,深入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80多个县,年均演出在500场以上。尽管送戏下乡条件艰苦,但演员们演出时依然一丝不苟。
山西梆子派生井陉晋剧
到20世纪初,井陉几乎“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都有了晋剧戏班,仅台头一个村就有三个晋剧戏班。“井陉人儿路上走,山西梆子不离口。”当地的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井陉人对晋剧的酷爱。这些晋剧戏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开锣唱戏,每个戏班都有它的传承谱系,如核桃园谱系、南障城谱系、常坪谱系、井陉县晋剧团谱系等。
晋剧在井陉1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融入了井陉人的方言发音和韵调,使晋剧慢慢地开始演变。
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具有以下特征: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委婉,又吸收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刚劲,再加上井陉口音的刚硬,刚柔相济;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吸取了京剧、评剧、梆子念白咬字清楚之长,又有井陉口音的味道,形成了井陉晋剧念白字清、音刚、韵调柔的特征;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井陉晋剧演员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井陉人,培养了三代井陉籍的演员、乐队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制作等各类艺术人才;演出的剧目80%的剧本都是自创剧目和改编剧目。具有这些特征的井陉晋剧,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曲种的独特戏曲品种,是晋冀两省人民非常喜欢和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粮,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被群众称赞是“河北味的山西梆”。
七十年演出不间断
1952年,井陉县晋剧团成立。1962年,井陉县晋剧团赴晋剧的发祥地太原演出,轰动了当地的文艺界。晋剧宗师丁果仙和牛桂英、冀美莲等10位晋剧名家先后收井陉晋剧团的13名演员为徒,大大提高了剧团的整体艺术水平。1964年,石家庄地区举办好戏会演,井陉县晋剧团的荆玉玺主演的《徐策跑城》、栾德宝主演的《双下山》赢得满堂喝彩,将剧场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改革开放后,井陉县晋剧团又闯出了一条自编自演的路子,从唱腔、念白、剧目、人才、作品五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演变为不同于山西晋剧的井陉晋剧,成为河北一个新剧种。
井陉县晋剧团团长尹海军介绍,2011年,井陉晋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剧团有40多位演员常年参加演出,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栾德宝、省级非遗传承人仇丽荣、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春明,作为一个县级剧团拥有这样的荣誉和戏剧人才十分难得。
井陉县晋剧团自成立以来的70年间,没有一年没有演出,多年来坚持“为老百姓唱戏,唱老百姓喜欢的戏,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办团理念和演出宗旨,常年上山下乡,深入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80多个县,2020年之前年均演出在500场以上。“我们不缺台口,上演剧目有传统古装戏270多部、自创剧目70多部,非常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戏曲演出市场乏力,基层剧团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井陉县多措并举,努力探索新的演出模式,不仅在传统戏曲上推陈出新,还在文化旅游上下功夫、做文章。井陉县晋剧团与文化公司联袂出品的古村落实景剧《梦回吕家》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好评如潮。《梦回吕家》剧中的演员角色,主要由井陉晋剧的非遗传承人来担纲。实景剧的演出成功,也让这些非遗人才找到了新的展示平台,从传统戏剧舞台走到了“新舞台”。
尹海军说,虽然如此,井陉晋剧团依然面临着生存的窘境。“我13岁进团,37岁担任团长,对这个剧团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多多扶持我们这些基层剧团,让这个老百姓喜爱的地方剧种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