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万场活动点亮“社区邻里节”
为进一步打造“社区邻里节”品牌影响力,营造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互动起来,共同讲好社区邻里故事,从10月16日至24日,第三届“社区邻里节”活动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今年的主题为“同心向党,和睦邻里;喜迎冬奥,和谐社区”。邻里节期间,全市3421个社区将同步组织开展活动近万场。昨天上午,活动启动仪式在市级主会场石景山区高井路冬奥文化广场举行。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负责组织统筹,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16个部门联合主办。活动分为市级主会场,设在石景山区高井路冬奥文化广场,以及15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会场。其中,延庆区的冬奥主题分会场、丰台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主题分会场、顺义区和朝阳区的国际化社区主题分会场与主会场进行连线互动,同时,全市各社区各自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今年的社区邻里节活动有三大主要内容,包括“和睦邻里”:各会场将组织社区跳蚤市场、体育健身项目、冬奥会宣传和冬奥项目体验、达人秀、厨艺擂台等健康趣味的社区文体、趣味运动会等休闲活动。“文明邻里”:结合“线上线下”双重模式,组织歌舞联欢、社区书画摄影展、健康大讲堂、防火防疫防骗进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情谊邻里”:鼓励居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组织扶贫农产品直通车进社区,设计第三届北京市“社区邻里节”嘉年华活动首日封,免费派发给购买农产品的社区居民;走访困难群众,关爱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招募冬奥、社区治安志愿者,弘扬社区公益慈善正能量等。
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活动呈现多个特点,首先是充分体现建党百年成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今年的邻里节活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促进社区治理、邻里和睦,如平谷区的光明社区举办了红色收藏展,顺义区的后沙峪镇组织了居民观看红色电影,延庆区的泰安和东外社区组织了在职党员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和困残人士以及参与垃圾桶站值守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党旗飘扬在社区,党员奉献在社区。
积极备战冬奥保障也是今年活动的亮点之一。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0余天,这是在我国举办的首次冰雪奥运会,受到广大居民的关注,不少社区围绕“冬奥”开展了冰雪体验活动,如顺义区双丰街道组织的溜冰,延庆区儒林街道组织的旱地冰壶、轮滑和冰球射门等体验项目,让居民共同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作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打造具有国际化新标签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此次活动就在外籍人士集中的社区突出了这一元素,如朝阳区建外街道开展了“国际家庭日”活动,顺义区空港街道举办了国际环保义卖活动,大兴区清源街道枣园社区开展了“大兴与欧洲”国际象棋友好交流活动等,有效促进了外籍居民与本地居民的和谐共融,构建了中外友邻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现场
东城区
赏非遗、玩互动 古城墙上话邻里
昨天上午,东城区在东花市街道明城墙遗址公园举办了分会场启动仪式,拉开了该区第三届“社区邻里节”活动帷幕。今年邻里节期间,东城区17个街道分别设立分会场,168个社区将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举办300余场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昨天上午,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角楼格外热闹,“文化邻里·最绚东花市”“和谐邻里·最爱东花市”“文明邻里·最暖东花市”“情谊邻里·最美东花市”“活力邻里·最潮东花市”五大主题展示区以及开幕式主题演出,通过情景互动表演,串起了整个活动展示区的特色内容。老北京兔儿爷、吹糖人、脸谱等各色非遗技艺成为小朋友们的最爱,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与非遗来个亲密接触。
此外,垃圾分类知识分享、社区治理成果展示、东城社工风采展示、卫生防疫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养老咨询、社保咨询、退役军人服务、乡村振兴产品售卖等,也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围观。在开幕式上,情景多媒体互动表演《家在东花市》、花市人自创的歌舞《“垃”啦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精彩演出,让现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顺义区
旧物变成宝 环保时装秀
今年社区邻里节期间,顺义区19个镇街、153个社区将陆续开展300余场各式各样、精彩纷呈,覆盖老、中、青、幼等各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预计将吸引约14000余居民参加。昨天上午,本市第三届“社区邻里节”顺义区分会场在空港街道荣祥广场正式启动。活动以“您好!邻居”为主线,围绕艺术、欢乐、环保、自然等几个方面展开。
活动现场,最为吸引眼球的要数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环保时装秀了,布袋、纸袋、塑料袋、旧窗帘、报纸、纱网、纸筒等废旧物品到了同学们手里,全都变废为宝,成为可以再次“焕发新生”的“布料”。这些不起眼的“垃圾”经过创意改造后,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服装,穿在同学们身上格外闪耀。一场环保时装秀让废旧成为惊艳,丰富的创意也提高了居民们的环保意识和热情。
本组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本组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