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多渴望好大学?

   时间:2021-08-31 11:3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评论:0

  说到缺少好大学的省份,河北一定榜上有名。

  近期,一条消息引发当地“振奋”——在不久前举行的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石家庄教育局局长赵立芬透露:

  争取省、市支持,落实好石家庄学院硕士点建设工作,促进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尽快落户石家庄。

  一时间,河北工业大学终于要“回家”的声音不绝于耳。

  河北工业大学多少是河北的一块“心病”。作为省内唯一的“双一流”高校,该校受河北财政支持,校址却落在天津。在当地人看来,即使河北工业大学在省内招生比例较高,但毕业生却大部分流向北京、天津,似乎终究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也是河北对河北工业大学“情感复杂”的原因。

  从当地高校的经费预算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20年,河北工业大学经费预算仅为13.46亿元,甚至低于河北省内普通高校河北师范大学(18.99亿元)和河北大学(14.44亿元),后两所高校分别位于石家庄和保定。2021年,河北工业大学(16.79亿元)经费预算虽然超过河北大学(15.48亿元),但仍低于河北师范大学(20.46亿元)。

  这种“尴尬”背后,正是河北缺少头部高校的省情,这对于河北的创新驱动及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制约。因此,“带动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整体水平特别是河北教育发展水平提升”,被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01

  就数量而言,河北高校其实并不少。

  教育部官方披露,截至去年6月30日,河北共有普通高校125所。从规模上看,全国拥有超过百所普通高校的省份共有12个,河北位居第8位,妥妥的高教大省。

河北有多渴望好大学?

  仅从本科高校规模来看,河北坐拥61所本科高校,仅次于山东(70)、湖北(68)、广东(67)、北京(67)、辽宁(65),排在全国第七位。从这个指标看,河北甚至排在上海、陕西、四川等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之前。

  不过,令河北备受困扰的是,缺少头部高校,甚至被称为“双一流”建设的“盲区”。受诸多历史和经济因素影响,全省仅有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设在天津。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来看,邻近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河南、辽宁的数量分别为8、2、2、1、2,而河北挂零。

  因此,河北也被称为“名校洼地”。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省内优秀考生想读“双一流”高校只能去外省,这也给当地人才流失埋下“伏笔”。

  有观点认为,高考时的人才流失,是河北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受河北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因素影响,这部分人才很难再回流。河北经贸大学教授赵双阁此前曾在论文中指出:“教育质量相对较弱以及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人才流失,使得河北省内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提升受到更大的阻碍。而考入河北省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择业时,深受地域认同度的影响,难以抵抗京津等地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可以说,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性因素,影响着河北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

  河北显然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

  去年10月,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公布的河北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就指出,要优化资源配置,适度集中财政资金投入,加快一流学科建设,优先支持河北工业大学先进装备技术和工程学科群,确保在“双一流”第二轮建设不出列。此外,还将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和燕山大学的突出学科。

  02

  缺乏头部高校带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河北各个大学过于“散装”,无法“集中精力干大事”。

  放眼全国,省会城市一般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然也是教育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而河北省会石家庄则不然,论经济体量比不上唐山,论文化底蕴不及邯郸,论及教育资源也是“一言难尽”。

  从省内高校分布来看,根据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最新排名,河北排名前五位的高校分别为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其中2所在保定,天津、秦皇岛和石家庄各有1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优质高校对城市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支撑等作用越发凸显,如合肥、武汉、成都等明星城市的强势崛起都一再印证着这个逻辑。作为省会的石家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城市发展较为滞后,已经走到转型的“关键路口”。

  三个月前,在河北省推进省会建设发展工作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直指“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低”等石家庄发展的“十大短板”;省长许勤指出,要切实把支持省会建设发展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增强石家庄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赶超进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家庄加紧补上高等教育的渴望愈发凸显。

  公开报道显示,6月初,石家庄市市长马宇骏与河工大党委书记李强座谈,就成立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研究生院深入洽谈,并提到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7月初河北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也提到:大力支持石家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河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石家庄市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

  再到此次石家庄教育局局长“促进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尽快落户”的最新表态,虽然尚不能确定是否就是之前提及的石家庄研究生院,但“河工大终于要落户河北”的消息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石家庄“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及,要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石设立研究生分院(研究院);此外,还将“推动建立中国北方中医药健康城,谋划建设中国中医药大学”。

  0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此后,河北省也积极跟进,明确“新申报设置事项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对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严控数量、严把条件”。

  这无疑给石家庄及河北的高等教育发展增添了更多变数。不过,河北除了自身努力外,恐怕更多的希望还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方面,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高校被列为重点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河北“十四五”规划纲要此前也提及,将集中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大学园区,承接首都一批高校整体疏解,或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院等,促进校城融合发展。

  在许多人看来,相比石家庄,雄安更有望成为河北未来的高等教育“高地”。

  另一方面,在京津冀一体化视野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三省市进一步形成合力。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此前接受城叔采访时指出,创新资源的高度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突出掣肘。北京创新资源和成果非常丰富,但在河北、天津落地转化的还很少,三省市尚未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

  一种新的“突围”路径正在逐步成型。李国平认为,北京研发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强项,河北应该围绕这些创新链来配置整个经济产业链,借力北京的创新资源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8月24日,工信部在一份对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函中也透露,将指导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编制“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支持京津冀联合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石家庄吸纳京津冀科技成果51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9亿元,协同创新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接下来,石家庄乃至河北要想突破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或许就在于“内外联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