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举办。活动共计普查馆藏未编古籍1229种10088册。
志愿者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依序下架未编古籍、录入古籍基本信息、依序将古籍上架。如遇虫蛀、发霉等破损现象的古籍,志愿者记录破损信息后,交由古籍修复老师特殊处理,以免对古籍造成更严重的损坏。最终,大家一起校对、核准此次普查数据万余条,进一步完善前两年普查数据5万余条,将南开大学古籍保护工作又推进了一大步。
通过古籍普查实践,大家发现馆藏未编古籍不全是已编书籍的副本,稀有的版本诸如明版《嘉兴藏》、清初殿版的《四书》,又或者名家的批注本如卢弼批《史记》、周一良批《毛诗》等,不时会呈现出来,均是没有馆藏信息的古籍特藏。活动补充了馆藏古籍的版本种类,同时丰富了相关主题的研究资料和收藏信息。
本次活动,对志愿者们是一次珍贵的实践学习机会,加深了他们对古籍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南开大学学生郭燕认为,书中的藏书票、私人钤印、公藏书章、圈点和标注等“仿佛将我带回了当时的历史现场,古籍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它的文化价值也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发掘。”
南开大学学生汤雅志表示,古籍普查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从“长沙临时大学图书馆”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藏”再到“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一枚枚藏书章生动展现了南开大学的校史文化。当翻阅到卢弼先生所藏的《史记》时,更是体会到了大家风范,眉批及多色点校批注足见先生之功力。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些许版本知识,同时也为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绵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孙祎达对新发现的明版《嘉兴藏》爱不释手。他说:“古籍特藏承载着知识与岁月的印迹,一方面有文本价值,另一方面古书版式、装帧等的变迁与流传经过,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历史,见证着爱书、购书、藏书之人的种种故事。”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宣传推广古籍保护服务”为理念,倡导志愿服务所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