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身园在东丽区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提升改造为智能体育园,里面安装的智能化便民健身器材,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健身热情,东丽区也由“15分钟健身圈”缩短为“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下了楼,玩玩健身器材,练练身体;坐在亭廊,晒着太阳与老邻居唠唠家常,解解闷。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舒心,无忧无虑。健身园真是太便民了。”时值隆冬,家住东丽区金桥街道仁欣家园的王大爷“玩”得不亦乐乎,他笑着说:“咱农民上了楼,生活品质也跟着上了好多个台阶,以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10分钟健身圈”形成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每天花上半个小时做运动,身体就会更健康,精神面貌也会焕然一新。但从农村搬到城区,人生地不熟,去哪里运动?又去哪里唠嗑?这成了王大爷“上楼”前的顾虑。
“咱农村人都习惯吃完饭散步,白天绕着村边转一圈,看看树树草草,然后串串门,找老朋友下下棋,除了消食就当健身。”王大爷直截了当地说,当初搬家时,就愁住进新楼房后没个消遣的地方。
家住金桥街道仁雅家园、已年过六旬的张阿姨也有同样的顾虑。热爱健身的她以前是村里秧歌队的主力,参加村秧歌队已有18个年头。闲暇时,她就和“舞友们”在村文化广场跳舞、健身。“都说城里小区活动空间小,找个跳舞的地方都很难,不像咱村里,一个广场就能装下全村人。”在“上楼”之前,张阿姨愁眉不展,“跳个广场舞都担心扰民,真不知道搬入新家后的日子怎么过。”
等到搬进新家,两位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儿,顾虑全都消除了,他们不仅可以“推窗见绿”,还可以“出门健身”。近日,记者走到仁雅家园20号楼东侧的健身园,放眼望去,偌大的广场上,健身器材和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四周铺设了一圈红色的塑胶步道,方便居民遛弯;健身园中央设置了宽敞平坦的休闲区域,供居民散步、跳舞和孩子玩耍。而健身园北侧则是一个亭廊,社区定期会在此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平时居民们在这里晒着太阳聊着天,其乐融融。
“小区内有这么个健身园太好了。功能齐全,尤其在中间的广场跳舞很得劲儿。”说着,张阿姨竖起了大拇指,“楼房里找到了村里的感觉,居住环境比村里好太多了,现在我可舍不得走了!”
健身举步可达、随时可享,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健康值”与幸福感。目前,东丽区共有健身公园和广场12个、全民健身站点370个、社区健身园430个,“10分钟健身圈”已然形成,东丽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智能器材带来大健康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运动健身的需要,东丽区不断改善居民健身设施,在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动态全覆盖的同时,大力推动智能体育园的建设。2021年,东丽区全区11个街道建成了8个智能体育园、1个多功能运动场和1个乒乓球运动场。
记者来到了金钟街道保利玫瑰湾,33号楼前的休闲亭子附近有一个健身园,这是2021年建设的一个智能体育园。园内新配建的二代智能健身器材,不仅外观漂亮,而且锻炼起来比室内健身房更简单、更智能,也更方便。
“过去小区的居民们想体验专业智能的健身设施都得跑去健身房,花钱不说,还得跑老远的路。现在小区里有了‘室外智能健身房’,下了楼就能锻炼,政府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实事。”居民刘大爷一边健身一边笑着说,“现在是疫情期间,人比较少,要是平常,设施特别抢手,锻炼得排队。”
说着,刘大爷走上双位智能太空漫步机给记者现场展示。他打开手机微信,扫描机器旁边的二维码后,立即传出了正确使用该器材的语音提示。刘大爷慢跑1分钟后,手机上便显示出了他的健身时间、次数和消耗卡路里等基本情况。“这些器材不仅具备语音播报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器材上的显示屏实时掌握健身数据。”
记者还发现,手机扫描进入智能云平台管理系统后,锻炼者便与健身设施实现了人机交互,除了查看自己的健身结果,还可以观看科学的健身指导视频,进而精准便捷地掌握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健身方法。“器材均为太阳能发电,每件器材都有灯光照明,晚上也可以锻炼。”刘大爷指着棚顶高兴地说。
为了最大限度减轻因器材损坏对居民健身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地让居民在健身中充分释放激情、收获健康和快乐,云平台还提供了一键报修功能,省去了管理部门层层上报耗费的时间,真正实现了“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维修”。
相较于社区健身园,智能体育园主要体现在健身器材智能化,另外就是配有塑胶慢道。东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体育科科长王传锋介绍:“一方面,智能化设施可以详细记录锻炼者的健身数据,方便锻炼者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智能健身园功能更加完备,基本可以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公共活动健身场所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王传锋介绍,东丽区本着“群众要什么就建什么”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与各街道建立联动机制,保证设备点位选址精准,确保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安全、便捷地利用专业设施开展健身活动,让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举办全民健身大会武术、门球、健身操舞、花毽等传统赛事30余项,武术、健身操舞等项目位居全国高水平。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每年参与全民健身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超过45%……
近年来,东丽区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体育惠民工程走实、走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东丽区提出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实施“文化双百”工程,办好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大会等品牌活动,巩固全国武术之乡创建成果,新建提升90个社区健身园、4个智能体育园,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同时,还有更多的利好惠及东丽区居民。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身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十四五”期间,东丽区将继续加大基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提高运营效率。到2025年,全民健身设施在“五个一”基础上,力争达到11个文体活动中心,20个健身公园和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5平方米以上;力争社会体育组织达到25个,实现居民健身会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385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4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快捷、高质量的健身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8%。
“下了楼,玩玩健身器材,练练身体;坐在亭廊,晒着太阳与老邻居唠唠家常,解解闷。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舒心,无忧无虑。健身园真是太便民了。”时值隆冬,家住东丽区金桥街道仁欣家园的王大爷“玩”得不亦乐乎,他笑着说:“咱农民上了楼,生活品质也跟着上了好多个台阶,以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社区健身园在东丽区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提升改造为智能体育园,里面安装的智能化便民健身器材,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健身热情,东丽区也由“15分钟健身圈”缩短为“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
“10分钟健身圈”形成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每天花上半个小时做运动,身体就会更健康,精神面貌也会焕然一新。但从农村搬到城区,人生地不熟,去哪里运动?又去哪里唠嗑?这成了王大爷“上楼”前的顾虑。
“咱农村人都习惯吃完饭散步,白天绕着村边转一圈,看看树树草草,然后串串门,找老朋友下下棋,除了消食就当健身。”王大爷直截了当地说,当初搬家时,就愁住进新楼房后没个消遣的地方。
家住金桥街道仁雅家园、已年过六旬的张阿姨也有同样的顾虑。热爱健身的她以前是村里秧歌队的主力,参加村秧歌队已有18个年头。闲暇时,她就和“舞友们”在村文化广场跳舞、健身。“都说城里小区活动空间小,找个跳舞的地方都很难,不像咱村里,一个广场就能装下全村人。”在“上楼”之前,张阿姨愁眉不展,“跳个广场舞都担心扰民,真不知道搬入新家后的日子怎么过。”
等到搬进新家,两位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儿,顾虑全都消除了,他们不仅可以“推窗见绿”,还可以“出门健身”。近日,记者走到仁雅家园20号楼东侧的健身园,放眼望去,偌大的广场上,健身器材和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四周铺设了一圈红色的塑胶步道,方便居民遛弯;健身园中央设置了宽敞平坦的休闲区域,供居民散步、跳舞和孩子玩耍。而健身园北侧则是一个亭廊,社区定期会在此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平时居民们在这里晒着太阳聊着天,其乐融融。
“小区内有这么个健身园太好了。功能齐全,尤其在中间的广场跳舞很得劲儿。”说着,张阿姨竖起了大拇指,“楼房里找到了村里的感觉,居住环境比村里好太多了,现在我可舍不得走了!”
健身举步可达、随时可享,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健康值”与幸福感。目前,东丽区共有健身公园和广场12个、全民健身站点370个、社区健身园430个,“10分钟健身圈”已然形成,东丽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智能器材带来大健康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运动健身的需要,东丽区不断改善居民健身设施,在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动态全覆盖的同时,大力推动智能体育园的建设。2021年,东丽区全区11个街道建成了8个智能体育园、1个多功能运动场和1个乒乓球运动场。
记者来到了金钟街道保利玫瑰湾,33号楼前的休闲亭子附近有一个健身园,这是2021年建设的一个智能体育园。园内新配建的二代智能健身器材,不仅外观漂亮,而且锻炼起来比室内健身房更简单、更智能,也更方便。
“过去小区的居民们想体验专业智能的健身设施都得跑去健身房,花钱不说,还得跑老远的路。现在小区里有了‘室外智能健身房’,下了楼就能锻炼,政府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实事。”居民刘大爷一边健身一边笑着说,“现在是疫情期间,人比较少,要是平常,设施特别抢手,锻炼得排队。”
说着,刘大爷走上双位智能太空漫步机给记者现场展示。他打开手机微信,扫描机器旁边的二维码后,立即传出了正确使用该器材的语音提示。刘大爷慢跑1分钟后,手机上便显示出了他的健身时间、次数和消耗卡路里等基本情况。“这些器材不仅具备语音播报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器材上的显示屏实时掌握健身数据。”
记者还发现,手机扫描进入智能云平台管理系统后,锻炼者便与健身设施实现了人机交互,除了查看自己的健身结果,还可以观看科学的健身指导视频,进而精准便捷地掌握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健身方法。“器材均为太阳能发电,每件器材都有灯光照明,晚上也可以锻炼。”刘大爷指着棚顶高兴地说。
为了最大限度减轻因器材损坏对居民健身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地让居民在健身中充分释放激情、收获健康和快乐,云平台还提供了一键报修功能,省去了管理部门层层上报耗费的时间,真正实现了“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维修”。
相较于社区健身园,智能体育园主要体现在健身器材智能化,另外就是配有塑胶慢道。东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体育科科长王传锋介绍:“一方面,智能化设施可以详细记录锻炼者的健身数据,方便锻炼者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智能健身园功能更加完备,基本可以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公共活动健身场所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王传锋介绍,东丽区本着“群众要什么就建什么”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与各街道建立联动机制,保证设备点位选址精准,确保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安全、便捷地利用专业设施开展健身活动,让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举办全民健身大会武术、门球、健身操舞、花毽等传统赛事30余项,武术、健身操舞等项目位居全国高水平。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每年参与全民健身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超过45%……
近年来,东丽区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体育惠民工程走实、走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东丽区提出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实施“文化双百”工程,办好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大会等品牌活动,巩固全国武术之乡创建成果,新建提升90个社区健身园、4个智能体育园,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同时,还有更多的利好惠及东丽区居民。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身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十四五”期间,东丽区将继续加大基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提高运营效率。到2025年,全民健身设施在“五个一”基础上,力争达到11个文体活动中心,20个健身公园和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5平方米以上;力争社会体育组织达到25个,实现居民健身会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385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4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快捷、高质量的健身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