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7-27 16:18 来源:DONEWS

  多年来,产教融合的有益探索,为职业教育安上了「加速器」,开创了「人才、产业、教育」三方共赢局面。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行业机构、企业和学校三方互通,打通新的「造血渠道」,形成从联合培养到直接输出的闭环。

  「双减」后,职业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在政策的助推下,产教融合也迎来更多的未知变量,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如何让合作红利落到实处?如何让新就业形态人才培养匹配产业需求?产教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 月 22 日,多鲸举办「三人行」直播,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乐聚机器人大项目负责人梁佳、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齐聚云端,共论产教融合和专业共建的机遇和挑战。

  瞄准需求,何解产教供需“脱钩”?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加速突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让企业、员工的自我提升需求更加急迫,也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赛道中,中软国际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定制化服务为高校赋能。

  中软国际教育作为中软国际人才供应链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关注 IT 行业技术和业务变革,主要业务包括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培训,与政府共建产教基地。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介绍:「职业教育一直是中软国际的重大业务板块,从最初的定制班,到如今共建产业学院培养产业人才,中软国际教育始终在产教融合领域深耕细作。」

  依托中软国际的行业积淀和自身企业的教育资源,中软国际教育以两个关键要素赋能职业教育。第一个动作,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高岩指出,IT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变化飞速,学校需要借助前沿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然而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学校最缺乏的。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在 66% 左右,低于美国的 81%,这表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对于市场需求信号反应不敏感。「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亟需与产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相匹配,为解决这个问题,中软国际教育在对接上做了大量研发投入和实践工作。」

  如何对接?中软国际教育给出两层答案:一是真实化,搭建全方位真实有效的培训体系。中软国际教育追求培训方案的科学性、真实性,瞄准产业需求,不断校正人才培养方向。高岩分析:「在产教融合方面,我们先是根据产业的岗位画像,倒推到人才画像,再推导到知识框架,同时结合大学人才培养各阶段特性,与高校一起修订产业人才培训方案,最后通过实训平台、产业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我们设置了 5R 培训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面对真实的项目经理,投入真实的项目案例,体验真实的工作压力,从而获得真实的就业机会。由此,让人才在全方位的真实场景中,获得磨炼和提升。

  二是专业化,专业的老师+真实的案例课程。中软国际教育根据行业真实的案例研发学生的实训课程,由行业经验的职业老师授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要靠「两条腿走路」,既不能落下专业实训,也不能忽视软性能力建设。如何沟通?如何面试?如何管理时间?中软国际教育注重提供辅助类课程培训,以此弥补中国学校在软性实力培养上的空白。

  在坚守培训板块的过程中,中软国际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也受益于产教融合。高岩指出:「目前,中软国际教育合作的院校有八十多所,学生们会在大三下半年到基地开展实训课程,我们的课程大约会覆盖 800-1000 课时,而这些课程会替换学校原本的部分专业课、实训课和毕设课。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校企合作合同都在 5-10 年以上,每年培养出的毕业生有 10%-15% 会进入中软国际,更多的人才则是进入产业生态圈中。」

  第二个动作,牵引。除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外,中软国际教育还关注到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这时,中软国际教育就起到了「牵引」作用,一端牵缺乏校企合作经验的相关企业,一端牵希望开设新专业的职业院校,最终拉通双方合作共建。

  产教融合究竟又为学校带来了怎样的帮助?高岩表示,产教融合,不外乎服务「高校、教师、学生」三个要素,差异化也主要体现在这三方之间。从高校角度看,高校需求大体可以分成招生、毕业就业、学校建设三层面,中软国际教育可以借助产教融合手段,帮助学校拔高毕业就业成绩,再通过优秀的就业表现拓展招生规模。此外,学校与企业共建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产业学院,探索引产入校,也能够帮助学校满足建设层面的诉求。

  从教师角度看,高岩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发展前景可观,不论是大量闲置的学校教师能力建设,还是产业方实战教师进入高校,都需要专业的产教融合机构予以指导。再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是产教融合最直接的获益者,高岩给出一组数据:「武昌首义学院设置了中软班、普通班两种班型,学生毕业后他们针对中软班学生的满意度做了调研,结果 100% 的学生给出满意的答案。学生愿意来中软班学习,也确实能够拿到更高的薪水。」

  产品架桥,何解新职业人才培养?

  如果说中软国际教育是以定制化服务赋能学校,那么乐聚机器人就是以产品技术赋能教育。

  产教融合注重「实战」,一端连接企业,一端连接教育场景。然而,企业是营利性的,而教育是公益性的,如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乐聚机器人用产品「架桥」,给出了产教融合的落地之法。乐聚机器人大项目负责人梁佳介绍,自2016年创立以来,乐聚机器人专注于双足仿人型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在产品与技术成型后,教育行业成为实现落地的方向之一。2020 年,乐聚机器人发力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已与全国近百所中高职院校、技工技师学院建立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年龄段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一家以产品技术起家的企业,缘何投身产教融合?梁佳坦言,转型逻辑很简单,是需求的导向和时代的趋势。一开始,乐聚机器人只专注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上,但随着时间推移,面向 C 端的产品销售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疲软。几经研判,创始团队看到了乐聚机器人在学术训练上的发展潜力,开始推动公司由 C 端向 B 端转型。「一经转型,我们就发现别有洞天。无论是校内、校外,全国的适龄学生都有学习科技知识的需求。」

  科技企业入局产教融合,背后也有时代的推手。其中有几处明显「信号」:一来,新职业频繁公布。近年来,人社部连续公布四批新职业,由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的新职业是重要组成部分。二来,新专业紧密布局。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传统专业的培养效率和输出成效日渐式微,与之相对的,新职业对应的新专业受到学校青睐。「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服务机器装配与维护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考虑新专业,新专业需求量非常大,并且呈现加速状态。」

  从生产制造,到素质教育,再到职业教育,以产品架桥,优势在哪?梁佳认为,一是技术优势。相对来说,科技企业走在科技发展前线,可以将最新的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对接到教育阵地上,为学员提供最前沿的培养方案。二是融合优势。乐聚机器人同时具备产品技术和课程体系,拥有科技和教育双重基因,这样的企业可以基于一个团队,分设两支开发队伍,从而保证产品和课程的高度匹配,避免了二次开发第三方产品的困难和损耗。三是产品优势。乐聚双足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集成特点,可以同时覆盖多类教具功能。「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乐聚机器人都可以做到。」

  总而言之,在梁佳看来,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展产教融合可谓「正当其时」。

  那么,如何让基于机器人产品的产教融合落地开花?结合乐聚机器人实际案例,梁佳总结了三种合作模式:一是政企合作、校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由政府输出资源,企业输出课程、设备及赛事出口,政企合作「搭台」,为校企专业共建夯实基础。二是产品服务模式。由学校支付经费,向企业购买课程、设备,从而支撑学校开设新专业。三是学费分成模式。校企以当地主管部门划定的学费标准为依据,基于课程设备投入、人员投入、专业特点、学历层次、招生规模等要素,综合测算并进行学费分成。

  产教融合,何解就业难、用工荒?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 1193 万人,比去年增加 115 万人。自 2019 年以来,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 4 年突破千万大关。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未来几年,中国就业市场能否稳住?

  产与教的「同频共振」,是提高青年就业率的关键法门。产教融合企业要做的,不仅是满足本企业和所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需求,更多的还是向社会全方位输送人才,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责任。

  全方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规划上。据高岩分析,中国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出现,表面问题背后,是结构性配比的深层矛盾。在中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除高端人才外,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尤为短缺,职业教育学校如何快速对接、精准配合?这其中,就需要产教融合企业在方案设计、专业建设、课程打磨上给予助力。

  梁佳表示,乐聚机器人在与合作院校商议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会规划好机器人产品涉及的细分知识,如驱动、机器人结构、机器视觉等,另一方面也会重点考虑融入通识性知识、共性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深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细分企业就业, 还可以满足传统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不仅如此,乐聚机器人基于科技和教育的双重基因,除了输出生产端、销售端人才,还能够面向教育赛道,输送人工智能师资,尤其填补「双减」后,全国教培机构、机器人创客机构产生的人工智能讲师空缺。梁佳指出,未来「机器人创客讲师」或将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人群。「我们的一位职业教育机构客户认为,未来他的毕业生可能会拎着机器人在全国各个培训机构间游走,一来教育培训机构能够省去为固定员工支付薪资的压力,二来讲师可以同时面对不同机构、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更好磨炼技能,更大发挥价值。」

  其次,全方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还体现在区域差异的协调上。就业难,难在结构性配比,也难在区域性协调。高岩分析,观察中国各地区,有些省份是人才输出大省,有些省份则是就业需求大省,要缓解用工荒、解决就业难,就要推动各省人才流动起来。「比如,苏州在每年春季后都会面临用工荒,反观云南的学生则不愿意出省。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实训基地建设,调动云南的学生来苏州实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城市魅力,促进他们异地就业,而不至于滞留在云南省内,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区域性重新配置。」

  总而言之,中国就业矛盾存在已久,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亟需尽快弥补落差。在国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在协同机制、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产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资源保障。唯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调动市场资源,激活用人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产教融合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教育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天穆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