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陵
章剑华的《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聚焦长江边上一座著名小村——开弦弓村(“江村”),生动讲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奋斗的故事。作者把开弦弓村放到整个百年历史中去考察,写它名扬天下的传奇,从而突出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景深。
开弦弓村是一个普通又不凡的小村。上世纪30年代,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带着学生费达生、郑蓉镜等来到这里,在当地人陈杏荪协助下,利用当地丰富的桑叶资源,发动了一场“蚕丝革命”,培育新品种、办现代缫丝厂,帮助当地百姓摆脱贫困。青年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到来,赋予郑辟疆、费达生们的工作以新的价值。在姐姐费达生引导下,他来到这里做社会学调研,后写出举世闻名的《江村经济》一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理想在这个小小乡村得到了自觉践行。费孝通后来的《乡土中国》一书也延续了《江村经济》的思想,提炼出“不饥不寒的小康的生活”理念。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与同类作品不同的是,重在写中国小康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思想,突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费孝通、费达生、郑辟疆、陈杏荪等参与“江村经济”实验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就是当时中国实业救国救民的代表性人物。书中的费孝通,极为敏感地捕捉到“蚕丝革命”的深刻意义,从社会学层面揭示了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他从丝厂女工情感情绪的变化中,发现“蚕丝革命”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生活,而且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体现出一个思想者的道德良知。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心系“江村”,几十次来到开弦弓村,每一次来,都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为的是让开弦弓村百姓跟上时代脚步,过上小康生活。
与之相映生辉的是费达生的形象。这位以实干著称的“蚕桑专家”,一生和这个小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她“强国富民”的理想很难真正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她才看到了乡村经济振兴的希望,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之开创美好未来。她深刻体会到,知识分子必须自觉融入时代,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才能有所作为,也因此,她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在讲述小康故事中深化了民生理念,突出了共同富裕思想,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开弦弓村的小康之路,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共同富裕之路。费达生最早在这里办缫丝厂时,采用的是“合作社”形式。这一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融入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时代,创造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相互呼应,两种模式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和活力。“江村经济”一直就有“苏南模式”的特点,内含共同富裕的基因;今天,开弦弓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充分展现出共同富裕理念的强大优势。
可以说,“民生”思想贯穿作品始终,是作品的思想之核、精神之魂。“小康”理念内涵就是“民生”。小康建设之路,就是中国“民生”发展之路。作品坚持这样的认识,主题也就深刻厚实,站上了时代精神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