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文体
王树秋:互有关联上下呼应是写魏碑非常重要的地方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7-11-21 16:02:34

著名书法家王树秋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法家王树秋做客天津美术网

王树秋和姜维群在天津美术网
王树秋和姜维群在天津美术网


王树秋在淄博书法艺术展上创作的作品

    [姜维群]:今天谈谈您对霍扬碑的实践性。上次我们主要谈了霍扬碑的源头,今天我们来从理性认识如何还原到实践上来,谈谈如何用到您的书法创新上。

    [王树秋]:说到霍扬碑,继承学习了三十年,到今年的应用,贯穿了我三十年的学书实践过程。这个路径我从来没有间断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由表及里逐渐发现。首先受书法鉴定家祝嘉先生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之下,结合我最初学书的基础,我毅然选择了霍扬碑。最初接触的时候,和其他学书者一样也是无从下手,无迹可循。无从下手是从技法而言,无迹可循是从规律上说。霍扬碑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完成的,像云无心而出岫。我如何坚定要学习霍扬碑呢?我从祝嘉对霍扬碑的评价里面,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祝嘉说“绵密伟丽,兼有爨龙颜、嵩高灵庙、郑文公、张猛龙之美,可谓集南北碑之大成,真神品也。”在我选择霍扬碑时或多或少当时有一些本钱,这些本钱就是龙门的方笔和郑文公的圆笔。郑文公碑如水纹波浪感的行笔,让我在初识霍扬碑时,有一些感悟,这种感悟对我理解霍扬碑的体式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因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祝嘉先生对霍扬碑有“集南北碑之大成”的评价,所以我从前贤的理论中也肯定了自我的选择。

    [姜维群]:祝嘉先生为您开了一扇门,这让我想起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山的远处看山,只是外轮廓,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必须要进入内部,开始写,开始实践,才能真正弄明白。

    [王树秋]:我是第一个开始系统临习霍扬碑的当代人,希望找一条自己通过艰难跋涉不断探索的路。这里面的乐趣和艰辛与我学书的心路历程相伴。我觉得真正有想法的书法家必须要有这样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否则就是人云亦云。

    [姜维群]: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想到过可能会失败?

    [王树秋]:肯定想过。机遇是与风险同时存在的。书法的个性之路,光有识不行,没有胆不行。光有识只是理论的见解,容易隔靴搔痒,很难抓住实质的东西。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尝尝它。没有识,只有胆也不行。傻大胆,就只能“撞笼”了。先说说“识”,从自身来讲,我跟随孙伯翔先生学习书法多年,对北碑有比较立体的理解和研究,对北碑的概念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另外,选择霍扬碑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既然选择了魏碑,就要把目标或志向定的远一些。当时我有一个朴素的理念,大家写什么,你写什么肯定不行;老师写什么,你写什么,也不行,就会旋转于老师的漩涡里面,跳不出来。我之所以选择一个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且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人们不关注的,甚至是有争论有争议的——霍扬碑——作为我的立足点,主要是因为我认识到,争论和争议恰恰是艺术的闪光之处。所以综合我当时对书法学习的体会,再加上祝嘉先生的理论指引,我最终选择了霍扬碑。初学确实是很难的。因为霍扬碑很神秘,字形没有常态,也没有常形,没有大家习以为常的结构,更没有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作为学习的参考。霍扬碑很难描绘,在于它的摇摆不确定的神秘,在于它笔画的漫漶。因为长时间的残破、风蚀、剥落,霍扬碑的笔道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不像有些碑笔画特别清晰,所以不易初学。我是经过一些准备的。首先,我在上手学之前,拿到帖后,几乎看了两个多月,通过这种读帖的方式找我可能突破的地方。从有规律的地方入手。读它品它思考它,在内心深处对霍扬碑先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姜维群]:在我同书法界一些前辈的交往和问学中,老先生们常常讲要“读碑”,认真读碑帖的这个路径不仅清晰而且正确。

    [王树秋]:学习书法临习碑帖不能上来就写,这就好比冷手抓个热馒头,上来有一些热情,但时间长了就没有学书的兴奋性了。书为心话,书为心迹,实际上也是作者和书者要慢慢贴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逐渐认知,循序渐进地提升兴奋点。另外,我曾是运动员,思维跳跃属于发散式的。而霍扬碑的书法特色恰好与我的性格相契合。霍扬碑的脉络节点不好控制,霍扬碑的书法如果一个字的节点提前了,后面肯定会找回平衡。而不像有些碑帖的书法,一旦一个字的节点写偏了,整篇就歪了。霍扬碑则是这边圆了那边就方了,通过内部自身的调解,达到一种和谐。就好像运动员跑步,本能地调节左右脚支撑地面时的身体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姜维群]:我感觉霍扬碑动感极强,一动就有稍纵即逝的感觉,就像画速写,必须要抓住一瞬间的动感、动态线,这是不是书法所谓的灵动?

    [王树秋]:书法也像徒手下水摸鱼,如果只抓鱼的鱼鳞和身体,鱼一抖身体就滑走了,你只能抓住鱼的腮,才能抓住节点。也像骑马,要从精神上驾驭它,也要从技术上驾驭它,如果只靠蛮力,估计就要被马摔下来。孙伯翔先生曾说,要“稳准狠”,我在霍扬碑中充分体验到了它的稳、准、狠。霍扬碑不宜初学。如果没有对魏碑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很难理解霍扬碑。霍扬碑基本上都是圆笔,写霍扬碑有两个大的笔调,主要是篆书和隶书用笔。篆书用笔主提主圆,隶书用笔主按主方。霍扬碑在方圆中一直在找平衡。整体线条非常浑穆。转折的地方,非常硬。一按就是隶书的方笔。我有写始平公的基础,始平公的方笔非常突出,建立了我方笔的框架和基础,可以框定住魏碑笔法的体式。另外,郑文公的圆笔行笔方式我也谙熟于胸。再加上两个多月的细细品读,再加上我对他的向往,在方方面面对它有基本的认知后,在没写的时候已经将心扑在上面了。

    [姜维群]:前人常说,要把碑的背后的内容写出来,其实是说要把碑的历代的信息量拆分出来,你在临习霍扬碑之前,将始平公的方笔和郑文公的圆笔拆分出来,有了这样的充分理解,所以在学习霍扬碑时进步一定很快。

    [王树秋]:还有一点就是霍扬碑的留白特别美,特别奇妙。霍扬碑留白处处不同,处处有精彩。我们知道,写字不光要写实体的文字,还要写虚空的字与字之间的章法。通过三十多年的学习,霍扬碑在培养我的想象力上,使我受益匪浅。看某个字,对结体的特征让我有一种心灵的感应,有时候不可言状,十分奇特。我学书的过程中,对霍扬碑中的很多字,一开始是实临,认真学习,把握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霍扬碑是一个颇有难度的碑,它的结字方式就像搭积木一样,我要通过寻找,把不同型号的积木搭成一个“建筑”,需要寻找那块最合适的。这种寻找字体结构的情形,就好似山区用石头盖的房子、垒的石头墙,没有方方正正的石头,大小不一方圆各异,但石头与石头之间有很多天然的契合,人把这种天然的石头放在一个自然的缝隙里,垒起来就是既规整又异样的一堵墙。

    [姜维群]:如果用砖搭成的房子方方正正就没有这样的自然美,用不规则的石头,用特别不规则的状态找出规则的结果来,这就是艺术,这就是书法。

    [王树秋]:就像郑板桥“乱石铺街”那样,每个字都歪歪扭扭,但整篇布局却很平整。霍扬碑的字形有很多不规则,这也是被很多人轻视和诟病的地方,认为霍扬碑不高级,但这恰恰是霍扬碑精妙之处。学习霍扬碑,我经过漫长的实临,先求形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魏碑的书写性,这是很多人绕不过去的非常难的一个课题。今天有很多人写魏碑就像码砖,是没有性情的书写性。这个问题是我在临习霍扬碑的过程中破解的。首先,霍扬碑主要笔法是圆笔,笔和笔之间的衔接,写圆笔有起伏,有绞转,有节奏,每个人的书写有每个人各自的节奏。与运动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攻防方案。写霍扬碑时呈现的,每一笔和笔的搭接,有人写一笔就是一笔,没有相互的联系。而我在即将要完成上一笔的末端,最后要完成的同时,提前蓄势好了下一笔的动作,就把下一笔的起笔的过程含在里面了。

    [姜维群]:写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只有行书和草书才有这样的过程。写楷书不需要这样的过程,笔画和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可以有时间和字距的间断性,但是同通霍扬碑的学习,可以感受到上一笔和下一笔的连接其实就是一种动感和跳跃。

    [王树秋]:牵一发而动全身,霍扬碑中处处体现了这种脉络,如果我一笔搭一笔地去写,那就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了。写魏碑必须注意到,北碑里面很少笔笔独立互不关联,上下笔都有呼应,都有关联,这是写魏碑非常重要的地方。如写始平公是方笔,体量这么大,但为何却被评价为“精神飞动”呢?就是因为写起来后,借助笔形笔锋使笔活脱起来。但如果写一笔看一笔,写完这一笔再接下去写另一笔,永远是板刻的,永远是死的,不会出现那种“飞动”的感受。所以看始平公的字很沉雄,雄强茂密,细细品味,会有雄鹰展翅的飞动感。而且它的体式属于“抗肩”的,左低右高,就像高空飞的鹰,一有侧势就灵动起来了。

    [姜维群]:我相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未必那么容易,书法体势笔画的协调性,各方面互异性,需要长期的自我调整摸索才能完成,你是如何完成呢?

    [王树秋]:您问到根上了。首先,霍扬碑笔力精绝,一般人写不了他的笔画绵里裹铁,他的大勾,还有它的长横,有纵横之势。通过我学书法,在碑碣里面,或者摩崖里面,像石门名、瘗鹤铭、云峰山,在线条里,它是非常突出的,表面上很拙厚,很朴茂。李可染先生过去曾形容“百炼钢,绕指柔”这句话,就像炼钢的铁水看似流动的,但瞬间凝固。许多理论家没有实践的经历,认为霍扬碑是弱的,甚至是粗糙的,肤浅的,实际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霍扬碑的“百炼钢,绕指柔”真正魅力。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王树秋书法作品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