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文体
郭文伟:解读中国画笔墨理法的“十六字诀”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8-09-11 16:44:57


郭文伟

解读中国画笔墨理法的“十六字诀”

郭文伟

天津美术网讯 文章通过对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笔墨理法的研究,从其“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的本意出发,以“十六字诀”:“笔随意运,意由色呈;墨随笔施,色随笔生”对中国画创作的整体决策、运笔施墨方法、笔墨技法原理、笔墨的色彩观和写意的科学观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科学规律进行了解读。并将其提升到了对中国画具有普遍意义的笔墨解读之法。

众所周知,关于“运墨而五色具”的相关学说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提出的。其中:“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就是中国画坛史学界和画家人人皆知享誉千载的笔墨论断。他寥寥数语,开门见山,直吐真谛,高度概括了笔墨写意造境的缘由和运墨与写意的关系。对此,历代学者虽有过大量分析和研究,但对其科学内涵尚未进行过解读。这里所指的科学是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中国古代称其为“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是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从《历代名画记》可知,张彦远深知“格致”理数。他对唐代之前历代名家名作的技法理论及绘画原理也研究至深,可谓是对中国画技法、理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格致”理法研究的第一人。为了更好地解读、应用、传承张彦远笔墨理法,促进中国画发展,笔者通过对历代中国画笔墨理论、技法的大量文献分析,总结出了解读张彦远笔墨理法的十六个字——“笔随意运,意由色呈;墨随笔施,色随笔生”(简称笔墨“十六字决”),并以此解读了中国画创作的笔墨原理及其内在规律。


惊涛裂岸 郭文伟作

一、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的本意及语言构成

在讨论笔墨“十六字决”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的本意及语言构成。在上述《论画体工用拓写》的笔墨论断中,他首先以四个“不待”阐明了拓写摒弃五色颜料的水墨意象,然后揭示了这种水墨意象生成的缘由。整段文字的本意是说,在阴阳蒸腾、万象错布、玄化忘言、神工独运的意境中,草木、云雪、山水、凤羽等不需要赋以丹绿、翠彩之颜料,就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四时意象。究其原因,在于“运墨而五色具”能获得随心意象。也就是说,心源之意象是在中国画审美理念及思想情趣的支配下,画者凭借自己驾驭水墨的能力所生“五色”造就的。这里需要注意对“五色”的理解。“凤不待五色而綷”所指的“五色”泛指多种颜料之色,而“五色具”之“五色”则是历代画家所熟知并反复理论化了的中国画水墨意象墨色的总称。从文中可知,张彦远的初衷并非要细说中国画笔墨“五色”之端倪,而是要阐明生成四时水墨意象的缘由和中国画笔墨技法及其与写意的科学联系。他以因果连词“是故”来连接“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笔墨理法的科学内涵;用最简洁、最淳朴、最科学的语言把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内在规律引申到了自然科学层面的“运墨而五色具”和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谓之得意”的意象表达。这恰恰彰显了张彦远以理性思维和逻辑性表达对“运墨”写意之法进行总结、融通、传承和创新的高明之所在。


海滨激浪 郭文伟作

二、解读中国画笔墨理法的“十六字诀”

这里的“十六字诀”:“笔随意运,意由色呈;墨随笔施,色随笔生”,实质上是对中国画“笔墨”这一术语定义提炼、简化而来的“短语组合”,是对张彦远笔墨论断和历代先贤关于笔墨相关理论的科学归纳。其目的是为了使之成为对中国画笔墨的科学解读之法。进而提升中国画笔墨理论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科学地位。

1、笔随意运,意由色呈

中国画自古就有“意在笔先”的说法。任何一件好的作品都是画家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万里路”获得心源而绘就的。这里的“意”就是创作的意象、意境的构思和主导思维,是决定以笔运墨的先后次序、施墨位置及施墨笔法的主观意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主导地位。“笔随意运”恰恰表达了“运墨”之笔是受水墨意象创作“意图”的驱使而运行的,因此“笔随意运”就是中国画写意的决策环节,是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的人文写意内涵的最高概括。

以多层次的墨色取代多种颜料之色,同样能使作品呈现出意象、意境的多彩立体效果。既然水墨画之“意”是由取代各色颜料的墨来呈现,那么用墨色和颜料之色所拓写之“意”就更是由“色”所呈现了。推而广之,中国画意象中的凸凹、起伏、明暗、气韵、光影、色彩等都是靠“不齐之齐”的墨色和各种颜色的点、线、面写就的。

2、墨随笔施 色随笔生

“运墨而五色具”包含着墨法与笔法的依存关系。众所周知,“墨为笔之神”“笔为墨所依”,墨法受笔法所制,笔法决定着所施墨色之气韵升华的高度。实际上,中国画的墨法与笔法是分不开的。黄宾虹效法张彦远的探索之道,在古人墨法理论的基础上融汇古今运笔施墨的法度,总结出七种墨法(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自成体系。这些墨法的应用及其互融、互补、互破和每种墨法自身的浓淡层次变化,无不依托笔法的支撑。同时,黄宾虹《论墨法》云:“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墨法、笔法与水,三者互依互承。毛笔运墨的速度、着纸的力度、笔法的变化、一笔八面锋的自如运用,决定着墨彩的生成效果。反之,中国画意象的构建及其气韵表达对墨法的要求又决定着各种笔法的调配使用。

毛笔的功用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能发挥,以笔“运墨”所产生的墨色变化完全由运动着的毛笔在施墨的过程中产生。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笔生五色”。至于施墨的笔法,极其丰富,在张彦远的笔下,顾恺之、张芝、“二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玄、张旭的笔法尤被推崇。然现代黄宾虹笔法的“五笔”之要诀则可盖古今。中侧、顺逆、藏露、散敛、提按、使转、拖绞、挫打等笔锋的变换,决定着意象的力度、虚实、质感;笔的干湿及所蘸墨的浓淡和勾、勒、皴、擦、点、染等各种笔法的随机调用,决定着所生“五色”的造化之象。这是中国画造型固有的自然科学含量及其笔墨技法科学原理的核心所在,是自然科学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证。


山阴海溟濛 郭文伟作

三、以“十六字诀”解读中国画笔墨理法的现实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笔墨“十六字诀”应该是对张彦远《论画体工用拓写》笔墨理法乃至中国画笔墨的各个环节内在规律较完整的科学表达。它包括了创作中国画的整体决策、运笔施墨方法、笔墨技法原理、笔墨的色彩观和写意的科学观。同时,因为中国画的颜料与清水、毛笔、宣纸、毡子之间的科学联系和墨是一样的,以毛笔蘸取一定浓度的液体颜料,在宣纸上按一定的笔法运笔施色,也同样可以在此浓度的颜色基础上产生渐淡的色彩层次变化,可谓“运色而层次生”。也就是说,无论是水墨画还是设色画,其“意”都是通过多变的笔法所生之“五色”(墨彩、色彩的浓度变化)来呈现的。由此,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的笔墨理法提升到中国画的综合科学层面。这将是完善中国画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也是我们驳斥西方所谓“中国画不科学”之谬谈的一个重要依据。


亨通万里 郭文伟作


守望 郭文伟作


焦俊华与郭文伟师徒共创国画焦墨巨制《万壑松风》

- 天津画家郭文伟关于海洋画派的再思考

- 海洋画家郭文伟再次赴河南讲学开展文化交流

- 天津画家郭文伟应邀赴乳山献艺 焦墨海洋画获赞

- 郭文伟2017中国航海日寄情:为中国航海者点赞

- 天津著名画家郭文伟世界海洋日(南京)献爱心

- 郭文伟:论韩拙“三远”及其与中国海洋画的关系

- 郭文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含量

- 郭文伟:焦墨海洋画的创作与欣赏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