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高清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书法之运气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20-02-10 08:40:02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习书近照。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习书近照。

 

    书法之运气

    文/李毅峰

    很久以前,有一次看到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写字。只见他屏气凝神,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几个榜书大字跃然纸上。当时我第一次看到书家使出如此大的气力,都红脸冒汗了,便问先生,您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力呀?先生说,用的不是力,是气。

    我豁然醒悟,想起当年学习书法史,清代何绍基用的“回腕高悬”法,虎口向上,掌心向胸,指端执笔,腕肘俱悬,写时通身着力用气,没写几个字就已经汗流浃背了。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其自题的《执笔图》诗:“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讲的也是书法的力和气。

    不难看出,古今书法大家,都是在用气写字。

 

 

    那么,如何“用气”?

    这就需了解如何运气才能使“全身精力到毫端”。

    “气”字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既是一个美学范畴,如气韵、气势、气格等,同时又是指技术的和物质的特质,如“气盛体盈,气衰体殆”之气。书法艺术中的气,在中国艺术审美中是艺术深层的、具有生命内涵的审美,是书法作品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机活力所在。书法中的一切审美范畴均是由气而生。

    那么,如何“运气”?

    用好执笔,打通气道。

   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每位书家都会谈到,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这些历史的方法中有的言之成理,有的则是故弄玄虚。

    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史载古人执毛笔方法多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时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如“二指单钩”,可谓变幻无穷。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用的都是“二指禅”。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他的《书法论丛·书法论》中则推崇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不论哪家执笔,都要求手指实、手心虚、手背圆、手掌竖等这些执笔基本要点,这些要点正是一种聚气和运气的状态。手心虚,一定要通过自我感觉形成一个聚气之旋,心也要静下来。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此刻一定要心虚手虚,让神和气聚过来。手指实,指要与笔杆合为一体,笔杆最好用竹杆做的,通气性能好。背圆,书写时要自我感觉把背之圆之满调到好处,这样气才能聚,且周流起来,才能借力通达。掌竖是用于控制出气的方向,它的有俯仰变化的。"虚、实、圆、竖”的姿势加上力的推动作用,就可以打通手和笔的关系,让周身之气能顺利传达到笔尖,令“五指齐力”、“万毫齐发”。
    
    《艺舟双楫》说:“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峻”是山高而陡,“涩”是涩,“峻”和“涩”二字都是指气到之处对书法之线影响的结果,在气的推动下,线条的生命力才能出来。

    写字的身姿对用气的影响也极大。广义执笔法包括身法,是指手指、掌、腕、前臂、肘关节、上臂、肩关节等包括坐和站整个身体系统的合作动作。

    练过太极拳的朋友可能有同感。拳法中讲究身法、步法、手法等,与写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气遍身躯不少滞,处处均有一虚实。”整个身体系统的合作动作不同,造成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用笔。所谓正锋、偏锋、侧锋、逆锋等锋势,使转、提按、翻断、飞白等笔法,铁画、银钩、画沙、屋痕等效果,都是源于执笔姿态的不同而导致的用气不同的结果。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书法之运气

 

    以力助气,气势相生。

    南北朝书法家王僧虔见昔人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李世民临书“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可见笔力是书法最基本的功底。

    指和腕是用力出力的关键。“指主执笔,腕主挥运”,指实掌虚,运笔自然机动;腕竖背圆,则挥运用腕才笔稳力强。用腕能够尽一身之力,与身法要协调统一,要害在一个“缠”字,如太极拳夸大的缠丝盘。

    董其昌说“唐人书皆回腕,委宛藏锋”,黄宾虹也说用笔要“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成一笔”,写字时用腕要左右摆动像太极拳,每一招式均需内寓“内缠”、“外缠”之功。所以,康有为说:“筋纽则险劲自出。”

    运笔就是出力。一字起首要明了环转之力与杀伐之力。有书家说,写字是在画圆,这话有原理,董其昌《容台集》论书中便有“笔贵环圆”一说。写字起首要得环转之功,如画8字,8字一起,便能生风,带动气旋。全身灌力,四面圆满,精气便可内敛,于环转蓄势之中,出以抑扬杀伐之力,则笔意必然流通而节奏分明,古代书家莫不熟习于此。

    写字的发力点与支持点在腰,腰是全身的核心,腰的机动对书写很重要。用腰的目的是与用气相联,气能蓄使自若、满身通达,书写才能使气挥运自若。黄宾虹说“画先笔笔断,而顺以气连贯之”,亦然。

    以力助气,气势必然相生。势从气出,如果不精熟于用笔使力,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以气助力,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自然通篇势出,气完神足。

    书法整个运气的过程,除了上文所言在技术层面的功力,关键还在于“意”,意在笔先,才能意到气到。这里的意字,专指意念。

    无论是执笔,还是使力,都要在专注一气的前提下。

    古人训练运气的方法很多,限于篇幅,难于展开,日后闲时,当慢慢道来。

 

    作者简介

    李毅峰,字一峰。1964年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毅峰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山水画的创作。他从黄宾虹入手,上及石涛、渐江、龚贤诸家,后复从宋元山水中去势和逸,用现代的山水语言诠释传统山水精神和人文意蕴,将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和审美体验与东方文化的哲学精神、民族美学融合在一起,将文人水墨的诗情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成一格,形成了清逸自然、浑厚隽永的绘画风格。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国当代花鸟画》、《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当代100位中国画家投资价值评析》、《中青年国画家百人作品集》等。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作品



 

 


 

 

鹤艺轩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栏目:由心入笔绘山水 师者风范励传承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栏目:由心入笔绘山水 师者风范励传承

高清图:李毅峰中国画写生墨稿欣赏
· 高清图:李毅峰中国画写生墨稿欣赏

著名画家李毅峰用笔情墨趣勾勒出他眼中的“天津公开赛”
·著名画家李毅峰用笔情墨趣勾勒出他眼中的“天津公开赛”

李毅峰观看城市画派绘津城主题美展 提出殷切希望
·李毅峰观看城市画派绘津城主题美展 提出殷切希望

李毅峰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人物画成为主流
视频标 李毅峰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人物画成为主流

高清图:“画韵书香”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开幕
· 高清图:“画韵书香”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开幕

高清图:“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青州站开幕
· 高清图:“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青州站开幕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李毅峰焦墨写泰山图稿欣赏
· 李毅峰焦墨写泰山图稿欣赏

李毅峰:石涛来天津
李毅峰:画点工业题材
李毅峰:齐白石追逐的“和平”之境
李毅峰:齐白石的“写生”与“写意”
李毅峰:深入历史生活 画出天津内涵
李毅峰:如何画好天津
- 李毅峰:中国画创作要有学术精神 自主且独立
- 李毅峰艺术品读:踩着寻根路的学者型画家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艺术创新与文化自信
·翰墨枣梨两相宜——记天津人美社长、画家李毅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画节
·李毅峰:在“写生”中“写意”
·
李毅峰、赵均等画家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冯远、李毅峰对话:关于艺术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痛斥山寨传统的“伪传统”
·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画走向何方
·李毅峰:坚守文化自信,打造“艺术天津”
·
李毅峰:呼唤经典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随想
·
名家品峰—— 李毅峰山水画作赏析
·
2014葡萄酒标画艺术展李毅峰等十余位顶级画家挥毫
·陈传席:谦谦峰骨,文人情怀—序李毅峰画展
·“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即将起程
·挖掘传统 借古开今—薛永年谈李毅峰的山水画艺术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认认真真画传统就是创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中国画的出路在哪

 

 

 

 

 

鹤艺轩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