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高清
著名艺术家刘泉义先生逝世 享年57岁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20-10-03 20:48:37

 

刘泉义 (1964年2月——2020年9月29日)

 

    天津美术网讯 2020年9月29日13时,著名艺术家刘泉义先生在河北保定逝世,享年57岁。

    刘泉义,1964年2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83年毕业于河北省工艺美术学校装潢专业,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课程班结业,2008年12月特招入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原中国画系副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现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化工作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外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泉义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10月3日上午10时于河北省保定市殡仪馆(南堤路)举行。

 

    运用工笔画盛装苗女第一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工笔画全面复兴的时代,无论花鸟人物山水还是重彩抑或淡彩,中国工笔画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画的造型与色彩语言,进行了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审美创造。

    刘泉义便是这个时代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苗女色彩亮丽,用笔精致,典雅高贵又富有时代精神。他的工笔人物着重追溯宋人画法,在宋人院体画用笔精致讲求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装饰性元素和富丽堂皇的色彩效果。

    看刘泉义的苗族题材绘画作品,不由得会被画面中盛装的苗族少女所吸引。少女身上绕来绕去的项圈、布满身前背后的银片、变化丰富的头饰,这一切来自少数民族的神秘文化象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也让其作品氤氲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

    画如其人,这种气质和刘泉义本人的性情是一致的,听他谈自己的画,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当“工笔画”、“苗族盛装少女”这些词语进入谈话中时,刘泉义有些兴奋。

    还是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书的时候,为了准备毕业创作的素材,刘泉义开始了第一次贵州之行。“当初就是想去采风,没想那么多,可看到苗族的盛装后,却被打动了。宽大的衣袖绣满了苗家图案,做工精致而复杂的银饰布满了头、颈、胸前背后,衬托得微红且带浅浅笑容的脸颊更加动人。紫黑色的上衣及黑色的百褶裙、红色的绣花图案及洁白的银饰,交织在一起的漂亮而具审美价值的服饰令人兴奋不已。”当初的感动让他记忆犹新。

    回到学校后,连续苦战了两个月,经过反复修改、渲染、洗刷,终于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苗女》。后来,这幅作品获得了第7届全国美展的铜牌奖。刘泉义说:“画这个题材是对自己当时能力的一个挑战。我不敢说自己是运用工笔画形式表现苗女题材的第一人,但当时的确不曾见过有什么人运用工笔画的具象手法把盛装苗女表现出来,并且那么充分细致。”

    在接下来的这些年中,刘泉义又多次去苗乡,反复研究苗女的生活状况、生活习惯,研究她们的性格,也研究她们的历史,对苗女的研究,他感受到了那种博大精深,也使他画的苗女生动而形象,内涵更丰富,工笔画盛装苗女,他独树一帜。

    刘泉义一次次以恢宏厚重的画面和众多纯情的苗家少女的人物组合,展示了苗族这个传说中上古蚩尤部落的后裔,展示了这个民族在当代文明的观照中礼仪犹存、民风质朴的传统。

    他的作品有一种历史的追溯感和宏大的叙事力量,在那些华丽的民族服饰背后,他凸显的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一帧以盛装苗女为民族符号的民俗肖像。这种民俗肖像的刻画,毫无疑问,都曾受到许多欧洲经典油画的影响,对于像肖像油画那样的写实形象的塑造,也无形地促进了他工笔重彩语言的新变。

    当然,刘泉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他表示,题材的转换与拓展发自画家内在的心理需求,观念突变或山穷水尽时必然会去寻找新的载体以展示不同的想法。“盛装苗女不是我长久的题材,机缘到了,我会另求新的载体。之所以目前还要画下去,因为我与它的情分未了。”

    刘泉义通过自己多年画工笔的经验,在工笔与写意上做了一番研究与思考。他深知,他作画是从写意开始的,而他画的苗女却是工笔画,他开始时,也把写意与工笔分离太远,长久地在制作上下功夫,使得他的工笔制作方面无可挑剔,而就是这时,他意识到,他的作品缺少的是灵动性,少了意趣。

    而少了意趣的作品就没了精神,没了精神还需要画吗?画家不能成为照相机,而照相机肯定不是画家。刘泉义暂时放松工笔,“以写意去冲击滞阻的‘血脉’”,却因此成就了刘泉义小品画的形成,“也使工笔画逐步贴近自我,工笔画展现了自己一丝不苟、冷静沉稳、追求完美的精神,小品画包含了自己更多的感情。”

    唯有这样的深思,才使刘泉义创作源泉更加丰富,刘泉义的作品也源源不断地面世,而那些作品在每个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人物形象是鲜活的,透着灵性,也体现着生活的真实,令人难以忘怀。用刘泉义的话说,“工笔与写意只是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罢了,两者的最后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借助笔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

 

《二月花》

190cmx134cm 1993年

 

《凝》

107.5cm×73.5cm 1993年

 

《人物写生》

82cm×59cm1994年

 

《银花》

80cmx60cm  1995年

 

《银装》

208cmx137cm 1997年

 

《满树繁华》

215cmx180cm 1999年

 

《红线》

83cm×120cm 1999年

 

《骄阳》

132cmx66cm 2001年

 

《暮色》

220cmx141cm 2002年

 

《七彩一白》

225cmx120cm 2004年

 

《天边的云》

100cmx92cm 2005年

 

《桃花三月》

110cmx66cm 2007年

 

《黔岭朝雾》

180cmx220cm 2009年

 

《初阳》

70cm×180cm  2011年

 

《小青》

60cm×80cm 2013年

 

《小憩》

136cmx68cm 2005年

 

《春消息》

155cmX85cm 2007年

 

《西藏组画(一)》

200cm×200cm 2016年

 

《西藏组画(二)》

200cm×200cm 2016年

 

《西藏组画(四)》

200cm×200cm 2016年

 

《西藏组画(五)》

200cm×200cm 2016年

 

《太虚大师》

180cmx90cm 2018年

 

《茗山法师》

180cmX90cm 2018年

 

《梦参长老》

180cmx90cm 2018年

 

《虛云老和尚》

180cmX90cm 2018年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