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美术事业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竞芳,群峰竞秀,几代美术家为繁荣中国的美术事业笔耕不辍默默奉献,他们以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教学、研究为当代美术创作增添光彩,使中国美术史的壮阔画卷不断延展,并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教授作为新时期中国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创作乃至美术创作机构和美术专业媒体管理方面实现了有机的结合,近期,《中国书画报》《北方美术》一报一刊的主要负责人围绕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天津美院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以及贾广健院长本人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上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
采访人:路洪明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报》常务副总编辑)
时间:2020年11月18日
地点: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工作室
天津美院校园掠影
路洪明 (以下简称路):贾院长,这些年来您从美术院校的教授到中国国家画院的专业画家,后又任职天津画院的院长,现在是天津美术学院的院长,可以说社会身份经过了多次转换,而作为艺术家的您,在艺术理念与创作状态上又有哪些变化呢?
贾广健 (以下简称贾):我从天津美院的教授岗位走出去,到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和教学,从国家画院回到天津做天津画院院长,现在又来到天津美院,经历了几次社会身份转换,创作状态和艺术创作理念的变化是必然的。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与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和客观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在美院,我留校任教的这些年,是以中国画教学为主兼及中国画创作的一种状态。到了国家画院,则是在中国画研究和创作的国家艺术机构和平台工作。国家画院的前身是中国画研究院,首任院长是李可染先生。从颐和园藻鉴堂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到1981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可以说该院聚集了那一时代的名家大师,从中国画研究院发展到中国国家画院,建院40年来,李可染、黄胄、叶浅予、蔡若虹、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何海霞等一批大师级的艺术家在这里工作和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有这样辉煌历史的一个艺术创作单位,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从历史文脉的传承来说,历史文化的沉淀是非常厚重的。画家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思考创作,眼界和视野会非常宽广。从这一点上说,我尽管没有直接接触到李可染、黄胄等这些前辈大师,但是能够置身他们生活创作过的环境里,观赏他们的作品,回味他们这一代大师的故事,就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就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崇敬之心,就会觉得在前人创造的艺术高峰面前知不足而奋进,必然就有很多触动和感悟。在国家画院的这个时期,我感觉我的创作状态包括艺术思维都比较活跃,眼界大开,收获很多。后来我又承担了一些管理和组织策划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让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到天津画院任职以后,也是借助了这些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养成的素质很快便适应了天津画院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艺术活动,创建了天津画院“青年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完成了天津画院新址建设,创立了天津现代美术馆。不管是在中国国家画院,还是在天津画院任职,虽然管理工作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我从来都没有忘记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和使命,很多时候我还是一个艺术家的状态。回到天津美术学院任职,担任天津美院院长却是非常大的变化,我不再是一个散淡的艺术家的状态,更多地要承担一个高等美术院校管理者的责任。这样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面对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事,我是在学中干、干中学。我仅有的是一份诚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我之前在天津美院也待了很长时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到留校任教,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我的成长都没有离开天津美院这片厚土,一路走过来,无论对人还是对整个天津美院的状态,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作为一个管理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事情又是生疏的。这就必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熟悉那些我不了解的状况,包括学校运行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模式,毕竟大学的管理体制和画院体制完全是两回事。尽管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天津美院与综合类大学相比规模较小,但它作为一所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却有一个完整的大学体制。美术学院作为专业的高等美术教育学府,有着明显的特点和美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新时代高等美术院校要有新的定位、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又做出了新的部署,这都是天津美院在未来发展中所要遵循的要求。
天津美院校园掠影
路:您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的院长,面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对高等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思考?天津美院的教育教学应该有什么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
贾:结合天津美院的发展,我担任院长后一直在思考当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体制、教育模式基本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一代代美术教育前辈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推进着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美术教育得到不断进步,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艺术家。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我个人浅见,我们应该按照国家发展的总体部署,谋划高等美术教育的新思路。首先要有国际视野,必须把当代的高等美术教育放到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里来思考。百多年来,由欧风东渐出现的美术教育的模式,随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吸收和融合能力,在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助力下,尤其是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加重视,使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单向借鉴。应该说当下高等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文化历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美术教育。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和文化担当上,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架构中,与世界高等美术教育做到“美美与共”,并能够不断彰显出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中国力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这就使我们高等美术院校的管理者,一方面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办美术教育,另一方面敞开胸怀与世界交流,在交流中让人感受到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所在。我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高等美术教学的基础教育。中国思维、中国眼光、中国元素和中国方式要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彰显出来,要树立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是面对中国人的美术教育,是面对我们这个时代与未来的美术教育。虽然这些工作过去一直在做,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现在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进行具体推动,最近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于教育和文化都有一系列要求,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就高等美术教育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对于我们高等美术院校来说,就是怎样把这些精神贯彻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中。我们一直在说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画、书法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在教育中延续体现,然而它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整个高等美术教育的体系里,今后应考虑让它成为高等美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像芯片一样植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牢固树立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应有的核心价值观。像对文化的认同看的不是外貌肤色而是思想一样,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从思想上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我们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播种什么、生长什么。常言道,“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这是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要坚守的立场和要回答的问题。
天津美院校园掠影
路:您对天津美院的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有什么样的思考?
贾:对于你提到的天津美院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我想应该从接续文脉的视角来谈一谈。从追溯历史的视角看,天津美院的办学历史源起于20世纪之初女学的兴起,从最早的北洋女子公学开始,至1906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创立北洋女师范学堂,她是中国最早的公立教育学府之一,与由严修、张伯苓先生秉承教育救国理念于1919年创办的南开大学,以及1895年成立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一道,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兴教育才。共同的城市性格、相近的教育理念、相互间师资的交流,一起建构了近代史上天津的教育文脉。我们看到天津美院由一个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院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于一体,教学、研究、创作和社会服务等体系完备的高等美术教育学府。她的每一步发展壮大、每一次蜕变升华,均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历届领导班子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要,提出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980年成为独立建制的天津美术学院,40年砥砺前行,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百废待兴、建制立业、正本清源、发展艺术”的指导思想;90年代,进一步提出“忠实艺术、广纳人才、立足传统、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以沉静、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会人类文化精华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基地。天津美院又经历了数十年间高等美术教育的学术积淀、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时刻刻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回望天津美院的发展历史,她的探索与实践,与国家的社会变革、民族命运和艺术的历史使命紧密关联。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创作了一批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名作,承担了如亚运会、全运会、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彩车、北京冬奥会等国际、国家和天津市重大项目设计创作任务。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从教育思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多方位地探索天津美术学院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所担当的历史角色,不断追寻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新梦想。我们以百年积淀的红色基因,以包容中西的宽广胸怀,以熔铸古今的坚实脚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坚守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规律,持续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入挖掘美育的丰厚内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断创作反映新时代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的经典佳作;全面塑造天津美院新的形象,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民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承传千年丹青文脉,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扩大和增进中外美术交流,努力实现文化上的包容互鉴。在天津美院,我们要渐次营造出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使反映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学术主张、学术抱负和艺术追求充分实现其价值,逐步形成充满生命活力、蓬勃向上的学院气象、大学精神。
天津美院校园掠影
路:贾院长,天津美院的办学方向将向哪一方面着力呢?
贾:具体到办学方向,我有一个基本的构想,如果把各学科的布局形容为一个枣核形状,那么枣核中间是设计学学科,两端一边是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另一边是具有探索性的新媒体艺术和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我们首先要发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学学科的优势,重视发展艺术理论学科。尽可能大地拓宽设计学的体量,促进新的学科发展。设计学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民生的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未来发展有着更大的空间。此外,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包括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等前沿性学科一定要发展,实现各学科平衡发展、特色发展。构建“四梁八柱,一基一顶”的学科体系。四梁八柱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架构,是各学科专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是整体稳定平衡发展的理念。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支撑,在现有三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再建一个一级学科,形成“四梁八柱”的学科建设格局。并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完成整体学科布局。“一基”就是强化本科教育和基础教学的地位,以本为本。“一顶”是能够代表学校学科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学科整体性、系统性的和谐融合。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用新文科的理念,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构建有天津美术学院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美院莘莘学子毕业
路:在中国众多高等美术院校中天津美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贾:一个学校的特色是由众多因素集合而成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自然形成的因素,也有主观塑造。寻求特色发展,其核心还是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上。特色就是形象,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学校能亮得出来的优势,对于大学,就是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科强,特色就鲜明,名师多,学科就强,教学、科研、创作都会体现出特色。回顾天津美院的办学历史,天津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在中国近代史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特殊文化土壤和地域文化特色,是逐步构建天津美院办学特色的基础。在这片土壤中生成的师资队伍,既有国学底蕴和民族艺术传统根基深厚的学者、艺术家,又有游学海外归来,接受了西方新兴艺术思潮影响的艺术家,他们与地域文化相融会,因而使得天津美院多元取向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因此,在天津美院艺术文脉中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能自由且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正是得益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天津美院办学历史中所具有的包容、进取与多元化的思想根基。这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经验。综合来看,早期的办学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确立了教书育人的宗旨,二是体现了爱国为民的精神,三是拓展了融会中西的情怀,四是涵养成了知行合一的学风。而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在后来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世纪之初,一代天美人曾以智慧和勇气立时代高等美术教育潮头的精神,对近现代以来的高等美术教育规律进行梳理,建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这在世纪初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使天津美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布局、教学管理、科研创作等多方面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把本科教学评估与推行学分制工作结合起来,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建设”的方针,各学科完成了课程整合及相应配套工作,建立了美术学国家级实验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有天津美院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因此,2006年,天津美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的办学特点基本是由优势专业体现出来的,而学校的优势专业需要坚守,同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有传承有发展。今天某一个专业是我们的特点,优势专业、优势学科,那么我们再走五年、再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这个专业还是不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我想这不一定,也许就有别的学科赶上来了。这就是我常说的一个理念,各专业不分轻重、主次,平等地在各自的赛道上去争先,这个赛道是国家赛道,采用的是国家标准和世界标准。
天津美院学子进行国际交流
路:请您谈谈天津美院的中国画有什么样的历史传承,形成了什么样的办学特色?
贾:1994年天津美院绘画系撤销,分别成立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四个系,回头来看,天津美院在中国画教学上是中国画传承的一个正脉。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之初,之所以曾经形成一个高峰,那是几代人的积淀。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为壮大中国画的教学队伍,在孙其峰先生协调组织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院陆续调入和聘请了津京两地的大批知名书画家来校执教。正式教师包括张其翼、李鹤筹、凌成竹、李智超、刘君礼、王颂余、梁邦楚、段履青、陆志清、溥佐、萧朗等;兼职教师有秦仲文、刘子久、溥雪斋、溥松窗、吴光宇、刘凌沧、陈缘督、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斛等。此外,天津的孙克纲、陈林祥、李昆璞等画家也常被请来讲学和交流中国画艺术。正是由于孙其峰先生等美术教育前辈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做的努力,在当时全国美术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使中国传统绘画中许多真正有价值、却又居于当时主流之外的传统正脉未被湮没;是孙先生这一代艺术前辈们的努力,为天津美院和天津美院的中国画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天津美院的中国画之路,使中国画多样、包容、开放、坚守的办学思想和后续成果得以显现,为当代中国画教学提供了一则成功的范例。从老一代教师的种种做法上可以看出,是天津美院中国画教学初期的垒一砖一石之功,奠定了今天天美中国画学科发展之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支十分重视传统画学画理、强调传统基本功又能注重写生的教师队伍艰辛努力下,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与传承,最终形成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基本特色。从这样一个层面可以看到“基础”与“成果”之间的依存关系。
天津美院美术系初建时的教师们(穆家麒、李骆公、鲁汀、王竹庵、古达、王之江)
路:从一个高等美术院校管理者的角度,您对人才培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有什么思考?
贾: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办学治校,首先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导向,涵养一种什么样的学校文化,这应该是治校之本,是办学之基,是强校之魂。一个大学的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环境生态,是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与学校的文化密不可分。天津美院的校训是“崇德尚艺,力学力行”。我们在去年11月23日举办的教师作品双年展,主题为“大美之艺·厚德之行”,就是对校训的进一步诠释,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集众美而成大美,立德树人,德行天下,师者以厚德为行”。这是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即作品和人的视角来看待天津美院的办学宗旨,是对校训基本精神的一个诠释,倡导天美人在艺术上要有追求大美的精神理想。学校文化是涵养一个学校育人环境和土壤的清泉和养分,倡导这样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之要,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涵养出一个什么样的育人生态。关于人才建设,一个学校聚集了一批什么样的人,决定着这个学校有什么样的生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认同,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一个学校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倡导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对一个学校的发展会起到一个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军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都是制约天美发展的因素,但这些问题在其他很多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破解这些问题。一个学校的发展,就像人走路一样,就是一边走一边调整,在动态中调整。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天津美院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以中国画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例,当时针对教师队伍中专业不平衡的问题,采用调进来、送出去(进修培训)和在职进修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老一代教师,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培养了第二代教学力量,像郑庆衡、白庚延、吕云所、杨德树、陈冬至、贾宝珉等都成为天美中国画教学第二代的教学骨干,这些画家再参与教学,与第一代教师队伍共同培养了后续教学梯队,如何家英、杨沛璋、阎秉会、李孝萱、刘泉义、颜宝臻、喻建十、刘文生、李永文、陈福春、王慧智等,这样一代代的传承非常重要。天津美院的工笔人物画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集聚了一批人才,创作了一批经典的作品,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吸收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把中国画传统造型理念和一些敦煌壁画的技法、材料运用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里。我感觉前一代人形成的传统,有些东西也在不断剥离和整合,一些新的东西在逐渐生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转化生成新的东西。天津美院的花鸟画源自张其翼、李鹤筹、溥佐、萧朗、孙其峰等先生共同构建起的基本格局和教学体系,特别是孙其峰先生的花鸟画教学,自成体系,其文脉传承薪火不断。其后由霍春阳、贾宝珉、韩文来等老师接棒,其风格形态不断演绎出更为丰富鲜明的天美花鸟画特色,文人画的传统在时代的演进中成为卓然不群的品格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没骨花卉写生课程进入课堂教学,没骨花卉成为扶危继绝、洗发新趣和标新立异的一朵奇葩,并培养了一批新人,成为天津美院中国画花鸟画教学的特色。由此看出,后来人和前人风格一样吗?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文脉传承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不断创造、不断生发一些新的东西。这些回头来看,都与几十年前几代人的默默耕耘有密切联系。当时在学院尚未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孙其峰先生经院领导同意,安排青年教师成为老艺术家的入室弟子,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青年教师,这种培养年轻师资队伍的模式,即是被后来称为“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它虽不是研究生教育,但与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有异曲同工之效。虽然“导师制”实际是在急用先学的情况下针对师资队伍现状的一种强化建设,但这种师资培养模式结合了传统门户教学与新式学院教育的二者之长,使中国画教学形成平衡发展的态势,建立了传统理念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重的教学传统,孕育了此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的繁荣。
孙其峰教授在授课
路:对于天津美院主管主办的《中国书画报》这份专业报纸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规划?
贾:《中国书画报》是一份有着优良办报传统的报纸。我印象很深,她于1986年创刊,从过去黑白印刷的一张小报一直发展到现在。她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服务社会大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个人的艺术成长,也从这份报纸中受益匪浅。我身边的亲友有的虽不画画,但也愿意看,我了解还有很多这样的书画爱好者。我前一段时间去四川调研,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城,竟然看到有不少人订这份报。所以说《中国书画报》在社会文化传播上特别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整个书画界特别是书画爱好者不可或缺的一份专业报纸。虽然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面临不容乐观的情况,但书画的视觉传统传播方式也同样拥有读者群,因而,办好《中国书画报》并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我们是有信心的。我相信如此接地气的一份报纸,会有新的发展。无论是书画报社方面还是天津美院,我们都为此进行着努力,以主动求变来适应社会发展,2021年我们将完成重要改革举措,实现一次新的转变,相信《中国书画报》会越来越好。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做客《最美文化人》
·视道如花——贾广健花鸟画作品云上展览
·贾广健担任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贾广健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 主持行政日常工作
·三人行——范扬、何加林、贾广健中国画展在杭州收官
·贾广健:不变的中国绘画
·贾广健:表现自然花卉的生命质感
庆祝建国70周年“文新秀古”贾广健师生作品展在廊坊市开幕现场
第五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宫扇作品展在贾广健艺术院开幕
·贾广健探望恩师孙其峰 送上戊戌新春祝福
·贾广健春节前夕看望老艺术家秦征先生
路洪明对话林木:中国画无疑是天津美术学院强势专业